13天,24万份核酸采样 ——湖北省荣军医院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

[热点] 时间:2024-04-28 00:54: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5次

原标题:13天3天24万份核酸采样 ——湖北省荣军医院医护人员的核酸湖北护人抗疫故事

朱炎明在关西小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杜兵带队在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开展核酸采样工作。采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 孙四海

烈日下,省荣防护服里,军医他们汗如雨下。院医

社区里、抗疫隔离酒店门前,故事他们奋战防疫一线3天从未退缩。核酸湖北护人

他们,采样是省荣来自湖北省荣军医院的医护人员。

8月2日,军医接到武汉市洪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后,院医省荣军医院共抽调150余名医护人员,抗疫组成15个核酸采样小组,分赴武汉市洪山区、经开区(汉南区)、黄陂区的20个社区、65个小区、53个在建项目工地、21个隔离酒店,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截至8月14日,他们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24万余人份。他们说,我们多流些汗,让百姓少一些担忧。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些可敬的白衣天使,聆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中西医结合科护士罗莹: 生日在采样现场度过

“小罗,你怎么了?!”

8月3日晚9时许,在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纱帽街一核酸采集点,33岁的罗莹脱下防护服,脸色苍白。几名同事关切地问。

“没事,没事。”罗莹走到路边呕吐了几口,在板凳上歇了半天才缓过来。

那天,她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罗莹是湖北省荣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护士,在医院工作了12年。

8月13日,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她的黑眼圈格外显眼。

8月3日清晨6时,还在睡梦中的罗莹接到科室护士长电话后,立刻赶到医院。6时30分,她随大部队赶到纱帽街。

烈日当空,现场采样点搭设的铁棚格外闷热。罗莹和几位同事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和面屏,立刻投身到核酸采样的工作中。

在现场,罗莹和同事早已大汗淋漓。

“其实当时我也想跟护士长赵军说‘身体不舒服’,但看到她脸色通红也在坚持时,我就开不了口了。”罗莹说,自己和同事轮换休息几次,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8月8日,罗莹33岁的生日。

一大早,罗莹的婆婆就买回基围虾等罗莹爱吃的菜,准备晚上给她好好过个生日。

中午12时许,罗莹接到医院通知,马上到医院集合,到南湖一工地为工人们采集核酸样本。

当天,罗莹忙到23时。她说:“虽然没能吃到婆婆做的一桌好菜,但这个生日,我觉得过得挺有意义。”

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朱炎明: 夫妻双双投入疫情防控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到家,跟老婆一起带上孩子去逛逛街。”

8月13日,在湖北省荣军医院,33岁的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朱炎明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8月2日,为全院医护培训新冠病毒标本的采集方法和穿脱防护服注意事项;

8月3日,随队紧急支援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全员核酸采样工作;

8月4日,随采样组在武汉市洪山区关西小区为居民采集核酸样本、到洪山高中工地采集核酸样本;

8月5日,参加保利·拉菲小区核酸采样工作……

这是朱炎明最近的工作时间表,满满当当。

他的妻子龚丽云是医院同事、麻醉科护士。核酸采样工作任务下发后,她积极主动参加采样组工作,奋战在一线。

“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我们最近一次见面,还是此前跟随领导去慰问时,跟她见了一面。因为怕影响家人,现在我们都吃住在医院,把两个女儿都留给老人带了。”朱炎明说。

离开老人和孩子,夫妻俩不是第一次。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俩都奋战在抗疫一线。那时,龚丽云在发热病区,朱炎明进入核酸采样小组,奔走在各隔离酒店、养老院等重点区域。

今年8月,夫妻俩再次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康复医学科主任张翠芳: 穿上防护服不敢多喝水

烈日下,防护服里就像一个大蒸笼。

近日,在武汉市洪山区东湖御苑小区,58岁的张翠芳穿着防护服,不停地录入居民信息。

几个小时里,她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

张翠芳是湖北省荣军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一位有着25年党龄的党员,工作了37年。

“张主任,现在有个紧急任务,需要你召集科室的10个人到医院集合。”

8月3日凌晨5时,张翠芳接到医院领导的电话,来不及洗漱,她一边匆匆往医院赶,一边紧急调配通知人员。

这一幕与一年前的紧急动员,何其相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翠芳迅速调配科室人员“迎战”。

“现在医院病房、隔离酒店都缺保洁、送餐等人员,医院正在组建志愿服务队,大家有谁愿意报名加入的?”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张翠芳在科室微信群里发出这样一条信息。

“我愿意!”“我愿意!”……不到半个小时,就有30多人在群里响应。

最终,科室的20多名治疗师加入志愿服务队,战斗在抗疫一线。

“当时,群里的那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到现在还忘不了。”8月13日,张翠芳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外二科主任杜兵: 总是最后一个回家

在湖北省荣军医院外二科,提起科主任杜兵,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杜兵今年54岁,从医30余载。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牵头成立援助中心,带着同事给发热病区运送药品、物资,给发热病人提供导诊服务。

医院外二科有17人,杜兵是科里的“一把刀”,平时手术任务多。

8月3日凌晨2时许,一阵紧促的电话铃声把杜兵惊醒。

“当时医院领导说有紧急任务,需要从科室抽调6名骨干。”杜兵说,为了让同事尽可能多睡一会儿,到了5时30分他才拿起电话通知。6时30分,把同事送上车后,他钻进手术室完成手上的工作。走下手术台,杜兵在医院一直等到大部队返回,半夜才回到家。

核酸采样任务,大多是临时下发,杜兵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

8月10日凌晨0时10分,杜兵又接到南湖一社区核酸采样任务。他立刻与对方社区负责人对接,赶到小区沟通电源、网络等保障工作,布置场地。

凌晨5时30分,睡了不到两小时的他,又赶到医院组织人手。完成任务后,杜兵把数据整理完毕已是24时。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