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小康村 云南演绎国境线上的幸福风景

[探索] 时间:2024-04-28 23:17: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7次

  近年来,从贫云南从试点探索、困村康村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到小的幸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云南演绎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国境今年年初,《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获通过,线上规划明确了云南省将在25个边境县、福风市110个沿边乡镇的从贫抵边一线,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困村康村将374个抵边行政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到小的幸

  脱贫攻坚演绎华变风景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地处中越边境,云南演绎在过去,国境是线上典型的边疆贫困县贫困村。在党和政府帮扶下,福风经过两次集中迁居,从贫基层党组织由弱变强,特色产业从无到有,崭新楼房取代了昔日的简陋草房,布朗族、苗族、彝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如今,脱贫后的南科村,村容村貌整洁,人民幸福美满,已告别过去的“穷边破”面貌。

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联防村。

  得益于扶贫旅游,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行政村的仙人洞村也从过去的“口袋村”变成了现在的小康村。据统计,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普者黑景区购票游客23124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39.71万元。在脱贫奔小康的奋斗过程中,仙人洞村民展现出高昂的创业激情。

仙人洞村街道。新华社记者 严勇 摄

  勐卡镇莫窝村位于全省脱贫难度最大地区之一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云南省边境县,还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佤族、拉祜族世居于此该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精准选择肉牛养殖、蜂蜜养殖等特色产业,吸引了本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演绎出致富奔小康的幸福风景。

西盟佤族群众

  民心向党演绎红色风景

  位于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的石佛洞村,是一个典型边境佤族村,被临沧市委、市政府授予“三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而在2018年以前,石佛洞村被列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村“两委”班子调整优化后,新班子以党建引领,狠抓社会治理,石佛洞村发生了质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彻底好转。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的村干部登上乡村振兴舞台。“红旗飘飘”“村村寨寨广播响”工程,让党旗国旗飘扬在村村寨寨,党的声音传遍家家户户。石佛洞村的华丽蜕变在边境上演绎出一幅壮丽的红色风景。

边疆党旗红 黄磨西 摄

  位于腾冲市明光镇麻栎社区的大园子村同样是一个位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抵边村寨。过去,村民分散居住在半山上,以打猎和种植为生,居住环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随着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推进,村里的杈杈房、茅草房被一幢幢漂亮的四合院取代。“党的恩情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我们傈僳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小组长蔡友进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边疆党旗红

  经济发展演绎小康风景

  临沧市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是镇康县域内“最抵边”村寨,距中缅边境线仅50米,边境线长96公里多,被称为“百里边关第一哨”。过去的刺树丫口村流传着“地无三尺平,水从天上来,出门石旮旯,姑娘往外嫁”的歌谣,喝“望天水”住“茅草房”种“石缝粮”赶“两国山街”是老一辈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边村”。但就是这样一个“穷边村”,却在2019年7月被列为临沧市“边境特色旅游示范村”,短短几年间华丽蜕变,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网红村。20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高达15000多元,住房饮水安全、村组道路硬化、4G信号完成百分之百覆盖。

刺树丫口一角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宋乡曼吕村曾经也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拉祜族群众聚居的村寨,如今,低矮破烂的石棉瓦房、茅草房早已不见踪影,呈现眼前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蓝色瓦屋面小楼、平坦的水泥路。2020年,西双版纳州贫困发生率降为0,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5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

  如今,云南边境线上各抵边村寨村美民富,成为了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乘着经济发展的春风,演绎出一派小康风景。

  守边固防演绎担当风景

  半坡村位于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阻挡疫情传播,守住第一道防线,该村组建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护村队、边境巡逻队等联防队伍,常态化开展巡边固边活动,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户、不漏一车、不漏一屋、不漏一物、不留隐患,形成了“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工作格局。半坡村用自己的担当,实现了“边境村”到“边境哨”的转变,筑牢了边境疫情防控墙。

绿春县疫情防控一线

  而地处中缅边境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伞村,长达9公里的边境线基本没有天然屏障,便道、小道众多,守边固防压力更甚。针对当地现状,该村在9公里边境线上设了8个抵边执勤点,派出所民警、州市党员突击队、村委会综治队员按照“1+2+4”勤务模式开展执勤,党政军警民联合守边固防,共同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坚决落实好守边固防主体责任,打好疫情防控、边境管控人民战、整体战、持久战。

  与曼伞村气候截然相反的风雪丫口,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高黎贡山上,这里海拔3150米,气候多变、雪大风急,每年有长达6个多月的雪季,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这里是从怒江境内到达片马口岸出境的重要通道,执勤民辅警身担预防境外疫情输入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双重重任。为进一步筑牢风雪丫口执勤点疫情防控屏障,2600多名民辅警24小时开展查缉工作,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戍边之旗,用坚守和奉献,有效堵截了进出边境管理区的不法分子,在守边固防中处处彰显担当。

  民心向党,经济发展,守边固防……边境线上,在看得到与看不到的地方,一个个小康村、和谐村、平安村、美丽村正演绎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丽风景。在党的带领下,在人民的齐心奋斗下,一个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村寨已然蜕变,经济的活力正在迸发,兴边安邦的重任从未卸下,守边固防的职责时刻警示,党和人民正齐心谱写美好生活的小康篇章。

  云南网记者 黄磨西 实习记者 张顺鋆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