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深耕乡村,做有温度的茶产业 正文

深耕乡村,做有温度的茶产业

[知识] 时间:2024-04-29 13:19: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2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杨紫锋认为,深耕乡村农业科技型人才需要来自社会的温度鼓励、认可和更多的产业就业机会,传统茶业在人才和科技的深耕乡村加持下会闪烁出别样的光辉。供图/受访者  清晨云雾缭绕,温度早上起来到自家或者茶农们的产业茶林里转转,寻茶探访;午时炊烟袅袅,深耕乡村采茶工人及茶农会把早上采摘的温度鲜叶交付到茶叶初制加工基地,有人负责登记,产业有人负责检验,深耕乡村还有人放置鲜叶进行萎凋;傍晚5点左右,温度炒茶师傅们开始炒茶(标准化的产业茶叶初制加工环节),直至深夜——这是深耕乡村“乡村CEO”杨紫锋在茶山一天所经历的日常。  杨紫锋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温度是产业经济法学士。2014—2015年,他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在拿到法学硕士毕业证后,选择了回到祖国,来到乡村。  躬身入局之后他发现,要做有温度的茶产业,产品是生存之本;虽然问题层出不穷,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西双版纳扎根茶山  杨紫锋还是一名法学院学生的时候,很喜欢英国法学家波洛克说的一句话,“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这句话体现了法律存在的意义及其具备的社会价值,这也正是他研修法律的初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原住民青年,杨紫锋自小伴随着村子里的的荔枝林成长,对农林产业有着天然的好感。孩提的时候,他家中就有喝茶习惯,淡淡清茶的香气从此留在了他心里。在长辈的影响下,杨紫锋也逐渐对茶叶产生了兴趣。  自2018年起,杨紫锋便开始关注及探究我国乡村农林产业。除本村的荔枝农产品外,几经探索,他追寻到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蛮砖茶区。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澜沧江为界,江北为“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包括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攸乐。  蛮砖茶山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居六大茶山中央,是沿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蛮砖的普洱茶相较于其他古六大茶山,色泽较深,汤色橙黄,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当我2018年跟随前辈到西双版纳、走进茶山时,我发现除了普洱茶香、自然风物的美好以及茶产业市场规模之大以外,茶市的鱼龙混杂、区域内茶业管理的落后等都是长期存在的真实问题。那一刻我便萌生了创新创业的想法。”杨紫锋说,“法律这一行业现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有志青年投身其中了,而我就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和所学所用,为当下农林茶业市场创新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2021年,杨紫锋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成立易亩茶园,开始在当地茶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如科学培育茶苗、修缮山路、通水通电等举措。在他的努力下,农林茶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科学优化,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入茶山的路不再困难。  让杨紫锋真正决心进军乡村茶产业并深扎根于茶山的,是易亩茶园成立那年发生的一切。那几年,不少茶商遇到市场危机,最终连累茶农无法收到茶叶款,进而丧失生活来源的现象偶有发生,杨紫锋当即开始思考,希望开拓一条兼具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为改变“重种植、轻加工、重工艺、轻卫生”的现象,同时确保茶产品能满足“原料可溯、产地可查、品质保证、消费放心”的要求,杨紫锋率领团队开始采取“基地+茶农”的管理模式,即企业扎根在当地乡村建立茶叶初制所基地,统一收集加工当地茶农所采摘的鲜叶。这一举措给当地茶农增加了不少的信心,“一来为当地茶农提供了稳定的茶鲜叶销路,保障了茶农的基本收入,让茶农安心、潜心育好茶。二来通过收集当地茶农所采摘的鲜叶到基地统一进行加工,能规范化甚至是标准化地进行茶叶的加工与生产,最终保障了茶产品的质量。”杨紫锋说道。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对于自主创业的杨紫锋而言,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日或者是周末,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目前团队实行城市和乡村联动工作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春茶季,他主要待在茶山基地,与团队同事们一起工作生活,也经常跟当地茶农互相“蹭吃蹭喝”。  除了每年茶季的相关时间之外,杨紫锋大多数时间待在深圳。他认为,深圳的城市化、人均收入等指标都处在全国前列,这一发展局面决定了深圳具有巨大的城市动能。如何将这一动能有效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深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最典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之一,深圳青年们已逐渐站上了时代舞台的中央,也将在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杨紫锋希望通过深圳市青年创新发展促进会将有志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青年们聚集在一起,以培训交流的形式选拔和打造经营管理性人才,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推动深圳青年与乡村经营人才共同助力城乡协调发展,探索先富带后富的新路径,在“百千万工程”中打造深圳新模式,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国家乡村振兴事业。科学创新 2023年夏,杨紫锋与云南农大师生在当地开展产学研合作。供图/受访者  作为一位“乡村CEO”,在发展普洱茶产业的过程中,杨紫锋遇到过很多困难。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21年修缮茶园所在山区山路的时候。那时,从乡道进入茶山有7公里的毛路需要铺上砂石,除了山路运输不便,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多雨阴晴不定的气候也对施工有影响。而以吨为单位计算的砂石运入山区,需要人的调度、材料的调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记得施工刚开始没几天,茶山里的天气由晴空万里突转雷暴雨,有一辆运输砂石的大车抛锚在路中,挡住了后方车辆的去路,这种情况下全体人员只能选择步行回到基地住所,从傍晚6点一直走到深夜12点。“所幸在当地的村民茶农以及工人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了山路的修缮。自此,大家也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关系。”杨紫锋感慨道。  2023年3月,易亩茶园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积极开展驻村扶农项目,为此,杨紫锋带领团队一个月内密集走访了松树林及纳竜坝两个村民小组50余户农户,真实地深入了解了当地茶农的生活状况及遇到的困境,希望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保障茶农的基本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经过走访,杨紫锋发现了云南茶农的困境。“最让茶农担心的就是每年收成的茶会不会滞销,茶叶款能否收回。传统的茶业贸易商,在当地批发采购茶农家茶叶时多以记账的方式,存在付款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更有部分茶商遇到市场波动和危机,导致资金断裂,最终连累茶农无法收到茶叶款。去年,松树林四队多数村民以及纳竜坝部分村民就遇到类似状况,至今仍有许多茶叶款未收到。”杨紫锋一声叹息。  松树林四队有个劳模叫赵万凤,需要供两个小孩上学。他的大儿子今年考研成功,成为本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只是经营十几亩生态茶地,收入不够孩子们的学费,所以他平时还做建筑工、炒茶工、割胶工、香蕉工等。此外,赵万凤家中还有一位年近8旬的老母亲,身体健康,依旧坚持出外打工采茶,还能爬树采茶。面对这样的情况,杨紫锋深思熟虑,将茶山里最矮的一小片乔木林交由老人打理,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不会打消老人对采茶养茶的热情,老人无需再爬高摘茶,而赵万凤在茶山里工作时也能及时照应。  像赵万凤这样身兼多职、挑起家庭重担的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还有无数个赵万凤存在。纳竜坝村民小组里有28户农户,今年的春茶时节,几乎每家每户的茶叶都交付到易亩茶园基地。因此,杨紫锋初步设想,以“茶农+基地”的模式,溯源到各个社员茶农家茶地中的鲜叶原料,统一交到基地中的茶叶初制所完成产品加工。基地就建立在村子里,让村民有信心,看到希望,他们只管安心种茶育茶采茶,不需要担心采茶以后的所有环节——包括鲜叶的初制加工、制作成干毛茶后的存储保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茶农们再也不用担心每年收成的茶会不会滞销、茶叶款能否收回的问题。  杨紫锋还帮助当地茶农拓展茶叶销路,积极解决当地茶叶滞销、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得到了当地茶农的高度认可。他还带动了身边不少青年朋友一起积极投身于此项扶乡事业中,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从当地特色风土项目入手,助力当地茶农改善生活、发展乡村事业。  2023年5月,杨紫锋在共青团深圳市委的推荐下,参加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乡村CEO计划”。该项目旨在探索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经营性人才匮乏问题的实践模式和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和创新方案。杨紫锋表示,“就我个人而言,通过专业化的课程学习,能全方位了解国家乡村振兴理论政策。通过实地考察积极探索,接受系统的有关集体、乡村产业经营管理先进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他接下来将积极参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提供的数字化平台赋能项目,并将联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  2023年7月,杨紫锋带领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一起深入茶山基地,多维度了解了古树生态、古法制茶、科学育苗、科学管理茶园等问题,围绕企业及市场需求整合课题,推动普洱茶行业科学创新。同时,他们也一起为优秀的高校人才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共同探索普洱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赋能乡村振兴,并为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产学研的交流基地。  杨紫锋认为,农业科技型人才需要来自社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当人才走进茶园,进行没有后顾之忧的潜心研究,传统茶业才会在人才和科技的加持下闪烁出别样的光辉。  作为“乡村CEO”,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杨紫锋说,“对于我个人而言,做一项事业不应只关注其商业价值,应当同时关注社会价值,向社会提供正向、有益的能量。”他很谦虚,总感觉自己的情怀高于能力,做的还远远不够,包含更多的是一份理性和感性交融的责任,“就村民来说,他们对你会有期盼;就公司团队而言,你需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与方向,带领团队做好每一款有温度的、受客户喜爱的好产品。产品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在此过程中,又能发展一份有社会价值的事业,引领更多青年投身于此,这是让我非常兴奋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带领团队,陪伴乡村茶农可持续地做下去。”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9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