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孙若怡:正确认识真正硬颈的台湾人 正文

孙若怡:正确认识真正硬颈的台湾人

[知识] 时间:2024-04-29 09:51: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5次
孙若怡(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作者孙若怡)纪念台湾光复,孙若识就要正确认识台湾人的怡正历史与真正的台湾人精神。自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正硬台湾人开启了抵抗异族侵略、台湾对抗暴虐统治与反抗帝国主义霸权三个阶段,孙若识在51年的怡正殖民统治中,进行了持续且无畏的正硬抗日斗争。  武装抗日的台湾悲壮 在前两个阶段中,“武装抗日”(1895-1945)是孙若识一个重要的特质。台湾人以简陋的怡正农具器械,对抗拥有现代化榴弹与机关炮配备的正硬日本军队。因此,台湾只要在日军武器射程程之内,孙若识“村庄、怡正人、正硬畜”无一幸存。日本人对台湾人的屠杀,堪称日后在大陆“三光政策”的试验场;仅以云林大屠杀为例,瞬间毁灭近50余个村庄、4700余户村民。在内、外无援的情境下,台湾义民的抗日“其境苦、其情苦、其志尤苦也!”光在这20年内,据保守估计,台湾汉人死亡至少应在45万左右;若加上日后原住民的武装抗日,整体台湾人的死亡应在65万人上下。 在那些绝大多数“或战死、或自杀、或病殁”,就是鲜少投降人们的赢弱身躯中,在那些被视为“水浒传草莽式”的武装抗争中,其惊天地泣鬼神、誓死如归之英雄义行,正是传统中华文化孕育下大义凛然的典型;他们的牺牲犹如全景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浩气长存。让我们在此深深地缅怀姜绍祖、吴汤兴、简大狮、余清芳、詹阿瑞、罗褔星、莫那鲁道以及无数的死难者们!  非武装抗日的意义 到1915年,日本虽然已经占有台湾近20年,但日本当局始终以“差别待遇”统治对待台湾人;在[匪徒刑罚令]、[保甲条例]等多项律令下,对台湾人实施连坐法、施行撘刑以及极权统治。台湾先贤们在这“非武装抗日”(1915-1937)阶段中,采取渐进式的和平手段,推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以追求殖民地人民自治为目标;成立“台湾文化协会”,致力于台湾人的思想启蒙工作;组织“农民组合”,从事农民与劳工运动的推展。在长达二十余年非武装抗争的岁月里,台湾的先贤们例如林献堂、蒋渭水、简吉等人,为台湾政治、文化与社会运动等各方面的觉醒,都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与行动力。他们除尽展台湾人的豪情与睿智外,也与武装抗日的英烈,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台湾光复与台湾人的努力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青年除在殖民地密谋反日响应祖国的行动外,也有一批远赴重庆与国统区或寻找延安与根据地的年轻人,为祖国大陆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贡献一己之力。抗战期间,许多台湾人的抗日团体分散在祖国大陆;1941年2月10日,各个不同的团体联合成立了“台湾革命同盟会”,其宗旨有三:  第一、打倒日本;第二、拥护祖国抗战;第三、光复台湾。 (一)、“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目标的提出  此后,李友邦、谢光南、宋非斐如、李万居与翁俊明等人,就以这个组织为中心,积极推动“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目标。 (二)、“建设台湾、保卫祖国”的用心  1943年11月27日,在[开罗宣言]发布、台湾复归中国得到了保证后,李友邦等人进一步提出台湾革命的新任务,将进入“建设台湾、保卫祖国”的新阶段。其中“建省、建军、建政”,是重要的起点;而“台湾复省”与“收复台湾”,在意义上是根本不同的。“复省”是台湾革命的一种手段,“复土”则为台湾革命的目的。台湾先贤们认为,两者工作必须双管齐下,确实落实;他们高瞻远瞩的见识与规划,在在显示了革命者的高光形象。    如今,岁月悄悄地已飞逝了77年,在我们庆祝台湾光复之际,不禁要问在“复省”与“复土”的问题上,我们是否依然如昨?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前,唯有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将“复省”与“复土”完美结合,才能告慰无数革命义士与先贤的在天之灵!  (作者系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前学术副校长)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