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书大爱 海南这些教师一腔热血育桃李

[时尚] 时间:2024-04-29 14:10: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33次

原标题:三尺讲台书大爱 海南这些教师一腔热血育桃李

海口乡村小学残疾教师陈奕雄:

“站上讲台,尺讲我就是台书桃李最幸福的人”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如今,身患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的大爱陈奕雄,每天靠吃止痛药给学生上好每堂课。海南

9月9日上午7时不到,教师陈奕雄拿着课本从宿舍向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苏民小学一年级教室走去。腔热看到他,血育原本还在教室外嬉戏的尺讲两位学生,蹭地起身,台书桃李飞快跑进了教室。大爱

苏民小学是海南陈奕雄从教17年来任教的第二所学校。今年2月,教师演丰镇北港岛小学因招不到学生被撤。腔热美兰区教育局将他安排到此,血育继续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尺讲

同许多乡村学校一样,苏民小学的学生也在流失。教室里,两个孩子一前一后坐着,他们就是陈奕雄的全部学生。

9月8日,在海口市演丰镇苏民小学,陈奕雄向学生教授古诗。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摄

农村家长要下地务农,早早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于是,陈奕雄每天也提前1小时到教室,督促学生诵读诗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咿咿呀呀跟着朗诵起来。

回到乡村小学教书,是今年49岁的陈奕雄年轻时从未想过的事。

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从小就发奋读书,一心想闯出一番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当时北港村为数不多考上中专的人。从海南技工学校毕业后,他在船务公司当管事,跑遍了中国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国家。

2004年,陈奕雄经常觉得全身关节刺痛,回到村里调养身体。就在这时,北港岛小学有教师离职,时任校长想请他去学校教书。“村里人都知道我喜欢读书,觉得我当语文老师很合适。”从小就有当老师梦想的陈奕雄爽快地答应了。

“临危受命”的陈奕雄成为了一名乡村代课老师。“未曾想,一拿起教鞭,便再也舍不得离开”。

一开始,担心没经验,教不好学生,并非科班出身的陈奕雄就找来各种辅导书,精心备课。结果,一年后,他班上的学生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学生的进步就是对陈奕雄最好的安慰。身边的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原本只想代课一两年的他却完全不为所动,一心就琢磨着怎么把孩子教好。

在村小教书时间长了,陈奕雄知道,很多学生读到一半,就会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去市区上学。因担心学生转学后跟不上,虽然工资微薄,他还是自掏腰包在网上给学生买课外书。“农村娃少有课外读物,就想着在网上淘点课外书给他们,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上午8时,上课铃响起。陈奕雄拿起语文课本,开始上课。当天的教学内容是《对韵歌》,他带着大家诵读,然后一句一句解释。期间,陈奕雄还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汉字,看学生是否认得,以检查前一天的教学效果。因脖子僵硬,无法抬头,高处的板书他要站到凳子上才能书写。

病痛困扰陈奕雄已不是一年半载。2010年,发觉颈椎、脊柱僵硬,他到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这意味着我最后很有可能会瘫痪在床。”自此,他就过起了药不离身的生活。

随着病情越发严重,不靠药物他晚上疼得根本无法入睡。为了第二天上课有个好状态,吃止痛药已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并且药量在不断加大。

下课铃声响起,课间,他把学生苏歆怡叫到身边,面批作业。“这几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的。”说话的时候,陈奕雄蹙起了眉毛,声音低沉。小女孩不言语,赶紧用橡皮把写得不好的地方擦了重写。

面对班上仅有的两个学生,陈奕雄甚是严格,还经常拿一根树枝做的“教鞭”吓唬他们。但两位学生已经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陈奕雄生病了没法蹲下。每次看到他的“教鞭”断了,孩子们就到教室外捡一根新的树枝给他用。

严厉中饱含的是陈奕雄对学生们深深关爱和期许。工作的学校变了,不变的是他对三尺讲台的坚守,以及想把学生教好的心。

“医生说,照我的病情,早就应该站不起来了。也许,就是这些孩子带来的欢乐,让我支撑到现在。”陈奕雄说,能够继续站在讲台上,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海南日报海口9月9日讯)

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娟、卢子怡:

“用爱守护,助折翼天使逐梦飞”

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特约记者 李珂

“林林,跟老师一起把你的水杯放到柜子上面”“浩浩,不要跑,坐回你的座位”……9月9日下午3时30分,在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一年级(2)班,教师李娟带林林去放水杯时,刚刚坐回座位的浩浩马上躺在了地板上。

李娟转身回来把浩浩拉起,回座位坐好,身后又有一名小朋友站到了椅子上。好不容易哄这位小朋友坐下,浩浩又离开座位躺在地板上,旁边另一位小朋友则时不时大声尖叫……这节30分钟的课上,李娟和另一名女教师就是这样不停地跑来跑去,拉这个抱那个,就是为了哄这11名小朋友在座位上坐好。

9月9日下午,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娟在与学生交流。 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摄

要让这些患有自闭症和智力低下的小朋友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并不容易。“至少要花1个月的时间,慢的话需要3个月到半年。”李娟说,这些小朋友虽然6岁了,但之前没有上过幼儿园,加上接受能力弱,只能每天不断地反复纠正。“刚入学的小朋友是最难教的,经过几个月不断地纠正,小朋友就会慢慢形成习惯,不再乱跑乱动,能够坐下来听课。”

李娟是陕西省商洛市人,毕业于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7年到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担任培智部的生活语文老师。“实际上,我什么课都教过。”李娟说,学生到七年级后有7门课程,她每科都教过。

当特殊教育老师5年来,李娟碰到过自闭症、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言语障碍及多重障碍等各类特殊学生。有的学生情绪不对时,就不停地大声尖叫,使劲拍打桌子,有的学生大小便不能自控,更多的学生只会在教室里呆坐着,面对任何人和事物都没有反应。

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和种种突发状况,最初,李娟显得慌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慢慢地,在适应之后,她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用超于常人的耐心去关爱学生们。

当特殊教育老师,意味着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付出的精力要多得多,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每天都面对这样的学生,你不觉得很烦很累吗?”海南日报记者问。“不会,我读就是特殊教育专业,心里早有准备。”李娟说,看到学生有进步时,比如懂得刷牙洗脸、使用洗衣机等,自己就很有成就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这是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启聪部卢子怡老师与聋生们共勉的话,也是他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教学信念和座右铭。

卢子怡是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批老师,2013年9月学校建成开学后,不少聋生是首次住校就读,长时间在家庭内“散养”惯了,很难适应学校相对严格的管理。为此,他每晚都到学生宿舍,和聋生交流、看电视、玩游戏、学手语……与聋生拉近距离。

为了帮助聋生打发无聊的课余时间,卢子怡还向学校提出增加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设文体活动时间和课外辅导教师,让新入学的聋生更快适应校园生活。

在学习上,卢子怡并没有因此对聋生放松要求。9月9日下午,在给九年级的学生上专题教育课时,一名女生没有按时交学习计划,卢子怡就严厉地批评了该女生,要求明天务必补交。“我希望他们能够认真学习,考上高中,上大学。学好文化课将来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卢子怡看来,聋生是折翼的天使,“需要老师用爱给他们安上翅膀,帮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展翅高飞。”

让卢子怡高兴的是,2013年建校时招收的第一批初一学生,他从初一带班到初三,有4名学生考上省特殊教育高中,并顺利考上了大学。“今年也有3名学生考上了高中,希望3年后他们也能考上大学。”卢子怡说,学生的进步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文中学生的名字为化名)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师陈达谞:

言传身教,让古老技艺焕发活力

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9月9日上午7时55分,学生还未上课,陈达谞已经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黎族织锦技艺坊织起了一幅黑白相间的黎锦。随着他的双手不断挑动棉线、上下推拉,黎锦上的图纹不一会就显示了出来。

“这些黎锦是陈老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民族织绣专业毕业生黄云在一旁说,“陈老师的热爱经常会感染到我。”

9月9日,陈达谞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指导学生织黎锦。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黄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师从陈达谞,因为热爱,如今毕业后也留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当了织绣专业的教师。

今年34岁的陈达谞已经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民族织绣技艺的教学岗位上耕耘了8年多,是该校公认的民族织绣技艺教学能手。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南海工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项荣誉。

“想学好民族织绣,首先是热爱,再就是独立动手实践。”这是陈达谞在课堂和学习生活中传授给学生们的理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民族织绣技艺的技巧,课上,他除了反复演示操作外,重点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

“我从来不会让学生临摹我的作品。”陈达谞告诉记者,他认为,在民族织绣技艺上,临摹不会让学生在技艺上得到太大的提高,学生具备创意思维才是学好技艺的关键。

在课堂上,陈达谞会先给学生教授文化通识课、民族文化常识、民族图腾意象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提供民族图腾、植物纹、动物纹等创作元素,让学生根据元素自己思考作品的意图和主题,动手创作作品。

“老师,你看我这个花纹提起来后该怎么接?”2020级民族织绣专业学生邢晓露向陈达谞提出了疑问。

“挑起来,定住花纹。”陈达谞一边回答一边指导,手把手教学生。

陈达谞说,针对学生的技术性问题,他也会手把手带教。“只有通过反复指导和实操演示,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

教师教得细致,学生学得认真,这让他们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屡获名次。陈达谞回忆:“有次参加全国织绣技艺比赛,我们要织一幅9米长的黎锦,整个团队历时一个月时间,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老师和学生轮班织绣,最终在比赛前完成了作品,并获得大赛一等奖。”

尽管过程很艰辛,但陈达谞觉得参加比赛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技能。“不仅要注重课堂,我们还要通过比赛,出去与别人同台竞争和交流,来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近年来,陈达谞不断思考民族织绣技艺如何更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了更好地掌握市场的需求,他经常会和省市文化机构、社会文创企业合作制作产品,通过与企业、文化机构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知识储备,更好为课堂服务。“有些学生毕业后从事文创产品设计,也会经常回到学校与我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民族织绣技艺的传承。”陈达谞说。

“用心用情教好每一位学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活力。”陈达谞希望,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认真学好专业技术,向高精尖的技能型人才转变。

陵水优秀青年教师欧阳斐侃:

真心实意,伴乡镇学生不断成长

海南日报记者 贾磊

9月9日下午,上课铃声响起,整齐划一的英语跟读声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中心小学六年级(4)班的教室传来。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端坐在课桌前,特岗教师欧阳斐侃在讲台上一边领读,一边用手势引导学生们发出正确的音节和声调。这节英语课,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红绿灯”和“转弯”。

9月9日,陵水英州镇中心小学教师欧阳斐侃在给学生上课。 海南日报记者 贾磊 摄

欧阳斐侃是英州镇中心小学首位特岗教师,2017年9月,她从家乡湖南娄底市来到陵水。4年来,她用爱心呵护学生,创新教学方法,引导每一位学生不断进步。

教学中,欧阳斐侃采用的是去年外出培训时学习到的“四位一体”教学法。“每节课40分钟按照时间轴去划分,5分钟作为课前复习,15分钟作为新课讲解,10分钟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剩余的10分钟做总结和灵活运用。”欧阳斐侃说,4个部分相互区分又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循环往复。

在欧阳斐侃的课堂上,学生们看英语电影,上讲台演讲,课后也不用做作业。起初,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学校领导有所疑虑,学生家长更是无法接受。“有家长专程到学校询问为何自己的孩子没有英语作业,担心学习成绩跟不上。”该校教导处负责人符晓说。

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疑虑在学期末被打消了。欧阳斐侃所带的班级,英语成绩普遍提高,学生英语单科平均分明显提升。作为特岗教师,欧阳斐侃的到来还带动了学校其他青年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爱戴。除了上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日常相处中,欧阳斐侃还想办法与学生打成一片。

“2019年‘六一’儿童节,学生们拉着我一起玩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荷花姐姐’。”欧阳斐侃原本觉得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游戏,没想到却因此收获了意外惊喜。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这个班里一个小女生的小纸条,字迹工整地写着‘欧阳老师,谢谢您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过‘六一’,您是第一位和我们玩游戏的老师’,看完纸条我热泪盈眶,我感到无比荣幸,孩子们对我交心了。”欧阳斐侃说。

今年儿童节,欧阳斐侃和孩子们聊天,一起体会分享零食的快乐。课余时间,她变成这群孩子中的一份子。

从教7年,欧阳斐侃对“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句话的体会愈发深刻。她教给学生很多,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

2017年刚到陵水时,她被安排到英州镇中心小学下属的古楼小学任教。由于村里蚊虫多,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她将蚊香带到教室,不料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之前在古楼小学是没有老师拿着蚊香上课的,我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特例。”欧阳斐侃事后后悔不已,“蚊虫没有打扰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反而老师手里的蚊香盘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我当时很羞愧,孩子们都能忍,为什么我不能克服?”欧阳斐侃说,彼时,孩子们给初来乍到的她上了一课。

4年时间过去,欧阳斐侃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在教学中收获了不少荣誉。展望未来,作为青年教师,欧阳斐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教会学生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够为自贸港建设作出贡献。(海南日报椰林9月9日电)(计思佳)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