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县: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和谐发展新步伐

[综合] 时间:2024-04-28 04:48: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5次

红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和谐发展新步伐

  勐龙村位于云南红河县城南部,云南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红河和谐国土面积10.54平方公里,县唱响民旋律新步有耕地2963亩,族团有林地9792亩,结主辖14个自然村,推动527户共2198人,发展伐设党总支部1个和14个党支部。云南2020年,红河和谐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853.00万元,县唱响民旋律新步人均纯收入为12980.00元,族团人均有粮360公斤,结主村集体经济收入4.55万元。推动

  近年来,发展伐村党总支、云南村委会立足村情实际,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创新发展,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文明村”“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红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红河州“明白人、带头人”工程的发源地和红河县基层党建的标杆。

红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和谐发展新步伐

  强化组织建设 巩固民族基础

  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该村党支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考核。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村党总支的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加大了对文化阵地、村容村貌、以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的投入,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和谐发展新步伐

  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

  该村以“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

  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栏、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高涨。

  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同时,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活动和晚会等形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

  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村民入手,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红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推动和谐发展新步伐

  加强经济建设 助推民族发展

  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促脱贫”,以“明白人、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能手、土专家”为引领,依托家乡热区资源优势,大胆引进黄瓜、辣椒、豇豆等冬早蔬菜在南洞村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当年就净赚5000多元,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村党总支书记白福同志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牵一户、拉一户、带一户,由点连线,由线成片,南洞村民全村种起了冬早蔬菜,初步形成了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面对群众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带来的种植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恶性竞争、销售困难、效益下滑等问题,白书记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确立了“村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带领乡亲们于1999年6月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南洞果蔬专业协会,2008年4月开始,为适应新发展,又将协会升级为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扩大规模,规范运转,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冬早蔬菜产业模式。

  随后,该村大力发展稻渔共作模式,共向建档立卡户发放鱼苗1000余公斤。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家畜养殖业,向建档立卡户发放仔猪100余头。动员29户建档立卡户以4000元/户奖补金投资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合作社,每户每年收益300元。动员58户建档立卡户以3000元/户奖补资金投资红河县红迤种植专业合作社,每户每年收益300元。动员22户建档立卡户1000元/户奖补资金投资红河县红迤种植专业合作社,每户每年收益100元。探索“公司+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土专家”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农户与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为群众增创收益。开创“稻-渔-菜-菜”三熟四栽模式,提高热区稻田的利用率、复种率,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冬早蔬菜产业模式,勐龙村的产业由种植进入到种养殖业齐发展的繁荣昌盛局面。

  2018年,南洞润丰水产养殖合作社成立,党建促脱贫,在白书记的带领下,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000多元、2000多元,一步一个脚印,至2020年底,该村贫困发生率从建档初期的13.23%降至0.00%,实现了88户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达12980元。

  另外,该村为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工作,认真做好冬早蔬菜种植。在确保全村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如:大坡头村小组)自然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村民小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和闯市场的本领,实现增收目标。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红河县“撒玛坝梯田景区”旅游环线地理优势,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新思路,依托勐龙村优美景观、自然资源、傣式建筑和农耕文化等资源,开发农村休闲游、农业体验游、度假、娱乐等项目。目前已着手发展“观光、体验、美食、民俗展”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以勐龙街为试点,作为全村乡村振兴的模板。村内民居外墙均设计有民族特色墙壁文化,且已建盖好傣家特色大门,傣家特色美食展示中心也将于近期建成,泼水广场、水上乐园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即将进行招商引资。并提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理念,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在田间随意拍照游玩,并且可以让游客体验采摘蔬菜瓜果的乐趣。

  据了解,勐龙街的建设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村内拍摄、游玩,勐龙街的发展思路也得到了村民积极响应,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将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如今,勐龙街已成为一个物质与精神同富足的文明村。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促进民风兴旺

  2016年以来,该村加大村级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6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村组道路建设、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工程、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庭院改造,公厕改建、户厕改造、“百县万村”综合服务文化中心、党员活动室、州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等项目和工程,完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田园风光是农村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是农村最好的绿化”工作要求,结合“五小三公一体系”建设,将“山美、水美、田美、路美、庭院美、村庄美”融入该村美丽乡村建设中,严格保护村庄周围绿植古树,对河流溪水进行适度整治,普及卫生公厕和家庭户厕。加强村内公共卫生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清理裸露垃圾100余吨。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动员村民积极落实“门前五包”制度,发挥村规民约和红黑榜的督导作用,形成常态化保洁机制。完善保洁员制度,督导保洁员清理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卫生死角,做好村内外日常环卫的保洁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开展居家内外环境卫生大扫除,做到室内干净整洁、通风透气,室内外物品摆放整齐。教育群众不乱泼污水、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柴草、不乱丢工具、不乱抛杂物、不乱搭棚舍、不乱挖水沟,不乱贴乱画。引导群众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塑料袋、烟蒂纸屑、食物残渣等垃圾,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督促群众实行人畜分离,加强禽畜养殖管理,集中圈养或拴养家禽畜,及时消毒清运家禽畜粪便,经常清扫消毒禽畜棚舍。勐龙村的生态改善也引来了如白鹭鸶等不少候鸟的栖息,为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勐龙村委会将继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结合互联网,进入电商行业,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生态福祉和健康福利,推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该村委会主任、总支书记面带微笑欣慰地说。

  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红河县创建办 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