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规模背街小巷重亮相 胡同变“橱窗博物馆” 墙上画《潞河督运图》

[焦点] 时间:2024-04-29 19:32: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20次

位于通州老城区的北京变橱中仓地区,背街小巷整治突出运河文化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整治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古香古色的城市窗博胡同青砖灰瓦,墙上是副中展示老物件的“橱窗博物馆”,手绘的心最巷重《潞河督运图》古画反映了昔日通州的繁华。昨天,大规城市副中心最大规模的模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全部亮相,成为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的亮相一道风景线。

  去年11月,胡同画潞河督位于通州老城区的物馆中仓街道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涉及回民胡同、墙上悟仙观胡同、运图熊家胡同、北京变橱西大街等15条背街小巷,城市窗博总长约4.8公里,副中其中10条位于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心最巷重

  作为通州区改造范围最大、涉及胡同最多的环境提升项目,施工方北京建工中仓街道整治提升项目负责人霍相男介绍,通过采用街巷微改造和渐进式更新的模式,对建筑外立面、街面、屋檐、门窗进行修缮,并增设大门扶手、坡道等便民设施百余处。他举例说,房屋外立面以青砖灰瓦为主,符合老北京历史风貌,街面上除了设置居民互动的区域,还增加了花坛和座椅,门窗的更换则以百姓生活需求为主。

  中仓地区原是古代漕船经大运河进京存放粮食的仓库,改造中如何彰显出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此,项目团队多次走访街巷、图书馆、方志馆,从大量的文献、文物和现存实物中找寻中仓、南大街、十八半截胡同昔日的样子。经过整理和归纳,项目团队将中仓地区归纳出运河文化、仓储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文化主题,并为每一条街巷“量身定制”规划设计方案。

  霍相男以熊家胡同为例说,这条胡同的规划思路是突出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年代感的“橱窗博物馆”。为此,胡同的南墙设计了12个中式多宝槅橱窗,每个橱窗里展示着居民们捐出的“老物件”,从一百多年前的老式缠线轱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暖水瓶、饭盒,再到老式电视机、双喇叭卡带收录机等,总数有100余件。而在胡同的东头,一片拆违形成的“留白”空地则被建成了“农耕陈列区”,陈列着碾子、磨盘、石杵等农具。

  距离熊家胡同不远的通州西大街也是一条老街巷,历史上是连接大运河与京城最重要的通道。整治后,一幅6.8米长的手绘《潞河督运图》古画跃然墙上,展现出清代通州城的繁荣景象。“彰显中仓地区的‘运河文化’和‘仓储文化’,没有什么比《潞河督运图》更传神了。”霍相男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体现清中期工笔淡彩绘画的画风,项目团队专门从宋庄聘请了8位技法娴熟的画师,历经30多天,手绘完成了画中64艘船只和820余个人物的描摹。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