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拉祜族“校长妈妈”的“小菜园” 正文

拉祜族“校长妈妈”的“小菜园”

[焦点] 时间:2024-04-28 17:01: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7次

原标题:拉祜族“校长妈妈”的校长妈妈“小菜园”

拉祜族“校长妈妈”的“小菜园”

( 2021-09-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时代@新青年

杨启秀带着孩子们在菜园收获南瓜(9月8日摄)。 本报记者江文耀摄

本报记者严勇、拉祜孙敏、小菜江文耀

“你怎么了?”

“我觉得你像我妈妈。校长妈妈我想抱抱你。拉祜”

一次,小菜班里有个女生突然走过来,校长妈妈一把抱住杨启秀,拉祜眼角通红。小菜原来孩子爸妈在外地打工,校长妈妈常年跟外婆住。拉祜了解情况后,小菜杨启秀经常把她喊到边上谈心。校长妈妈

2004年,拉祜年轻的小菜拉祜族女孩杨启秀选择回到生她养她的大山里,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此后,在这个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哈卜吗村小学,她坚守为学生点燃读书梦的初心,一待就是十多年,如母亲般给予孩子们无私的爱。

菜地里的“倔强”

9月8日下午,哈卜吗村小学后边的一块菜地里,孩子们有的清杂草收藤蔓,有的扛着南瓜一路小跑,好不热闹。不一会儿工夫,地里的南瓜就收完了。随后,杨启秀带着孩子们开始学习育苗,准备种上一些大白菜和青菜。

“我们先把种子一颗颗撒下去,过一个月就会长出菜苗,到时候我们再来看。”杨启秀蹲在地上边说边示范,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授课一结束,孩子们就自己动手了。他们分工明确,男生负责锄地,刨出一个又一个坑,女生往里撒种子、浇水。“种菜好玩着呢!”三年级学生罗娜拉说。

这是哈卜吗村小学一周一次的劳动课,上课地点就在教学楼后边的这块小菜园里。只要不下雨,孩子们就会跟着老师准时下地,学着锄地拔草、施肥浇水,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全程参与下来,更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更懂得爱惜粮食。”杨启秀说。通过参与劳动,学生们进一步增强了体质,还具备了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近期恰逢雨季,结束当天的劳动,师生们几乎满脚是泥,有些孩子还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大花脸。休息十多分钟后,孩子们开始打扫校园卫生,顺手就把身上的脏衣服给洗了。

这时,食堂里开始飘出饭菜香味。“孩子们吃饭了!”喇叭里传出杨启秀的声音。

孩子们吃到了自己种的南瓜。“比菜市场买来的要甜!”没几口,罗娜拉就把碗里的南瓜吃完了。

从1959年办校伊始,这块菜地伴随一代代师生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变迁。

“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自己背米来学校,等到开饭时,就着一点煮熟的佛手瓜和辣椒面吃,看着让人心疼。”回忆刚工作时的情景,杨启秀非常动容,“当时,老师开始带着学生一起种菜,这块菜地在让师生吃饱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这块菜地仍然有着特别的价值——用在学校的劳动课上。每周三下午,她会领着孩子们到这个设在菜地里的户外课堂,拿起锄头和镰刀,开展一场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特殊教学。

“以往菜地是为了解决温饱;如今它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涵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因此这块菜地我还会一直保留下去!”杨启秀说。

“我也是大山里的孩子”

2004年,中专毕业的杨启秀来到哈卜吗村小学,如愿当上一名人民教师。可刚来的那一天,眼前窘迫的教学条件还是让她愣了神。穿过一扇简陋的门,所谓的教室,实际上就是一层茅草房,连窗户都是破的。学校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孩子们挤在用竹片搭建成的狭小空间里,而她自己的宿舍就是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厨房。

“床板还会夹人,稍不注意半夜就会被夹醒。”艰苦的环境让杨启秀这个本想着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80后”一度想打退堂鼓。

可接下来的几天,当杨启秀走上讲台,望着底下几十双渴望知识的双眼,她迟疑了,“我曾经也是他们,这些孩子需要我!”

杨启秀眼里泛着泪光,想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家里兄弟姐妹多,她排行老二,父母省吃俭用,勉强解决一家温饱。杨启秀自幼就喜欢读书,只要一有时间就端着课本复习功课。她梦想着长大后能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教会更多人读书写字。

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杨启秀不负众望考上了中专。为了供她上学,父母省吃俭用,常年舍不得吃肉,兄弟姐妹也辍学回家,将唯一的读书机会留给她。

到学校后没多久,杨启秀偶然看到食堂里贴着勤工助学的通知,便赶紧报了名。她提出不要一分钱工资,管一日三餐就行,为的是省下很大一笔开销。

“每次送我上学,母亲都要拎一篮鸡蛋到集市上去卖,然后把钱全塞给我,自己空着手回去。”杨启秀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在食堂的勤工助学岗位一干就是四年,直到毕业。

多年后,学成归来的杨启秀选择回到大山,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她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她想如星星之火一般,点亮更多大山孩子的读书梦。

“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杨启秀眼里透着一股坚韧。

修桌椅、哄睡觉的全能校长

在哈卜吗村小学,杨启秀先后担任班主任、校长。这十多年来,在坚守岗位、教书育人的同时,她也见证了这所村小的点滴变化。

以往,每到开学前几天,老师们就得临时充当工匠,干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杨启秀回忆,课桌椅总是坏的,缺胳膊少腿,他们就得赶在学生来之前修理。一到雨季,操场全是泥,学校就没法上体育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投入,很多偏远山区的学校都迎来了历史性变革。拿哈卜吗村完小来说,学校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还逐步配齐了各种“高大上”的电子信息化教学设备。

“再也不是一支粉笔搞教学了!”杨启秀感慨道。

在学校的一间科学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孩子们日常制作的植物标本,有满天星、三角梅、车前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的,很精致,带着大自然的气息。

不仅如此,教室里还贴着黄大年、南仁东等科学家的画像和事迹简介。对于他们倾其一生立志报国的感人故事,任课老师会定期讲给孩子们听。“希望能在他们心里播下科学的种子。”杨启秀说。

相比学校的基础设施变化,更让杨启秀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大方,敢于表现自己。课堂上踊跃发言提问,课后积极参与各项运动,个个都很有精气神。

早些年,拉祜族学生相对胆小,不善于与人沟通。“包括我自己,初中之前都不敢跟人多说话。”杨启秀坦言,现在孩子们皮得很,巴不得往人多的地方凑。

学校现有110名学生,其中住校生就占107名,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这几天刚开学,因为不适应校园生活,时常会有学生半夜哭着吵着要爸爸妈妈。这时,刚躺下没多久的杨启秀又会披上衣服从床上爬起来,抱着把他们哄睡着。“刚当老师那会,最怕半夜听到孩子的哭声,现在要是听不到动静反而不习惯。”她说。

停水停电了,杨启秀是水电工;课桌椅坏了,她是修理工;孩子半夜哭了闹了,她是哄睡觉的“校长妈妈”……暑往寒来,褪去青涩的杨启秀已然变成了样样精通的“十项全能型教师”。她说,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她随叫随到,只为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江文耀 严勇 孙敏)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