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35岁的东北年轻人,悄然上岸 正文

35岁的东北年轻人,悄然上岸

[热点] 时间:2024-05-06 14:40: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08次
35岁的悄然上岸人,都去哪儿了?

  当现代人的东北快节奏和生活的不确定性相交,一些厌烦了压力大、年轻竞争多生活的悄然上岸人开始调转船头,寻找生活的东北本源和宁静,回到农村成为一部分人的年轻“心之所向”。

  去小县城开咖啡店,悄然上岸到农村去做露营……生活总会给人第二次选择的东北机会,每一次转变,年轻都是悄然上岸命运的旋转,或另一个开始。东北

  在东北的年轻小县城中,有三个年轻人用他们真实的悄然上岸经历,描绘出了一番不同的东北景象。

  35岁的年轻农民,实现财务自由

  北纬47°,苇草肥美,仙鹤成群,还保有着全球仅存0.1%的万年黑土地。

  王宇这几天正在忙碌地做收割前的准备,等到各项数据检测合格后,他几百万一台的全自动收割机将会轰鸣在1万2000亩土地上,将这一茬的玉米青贮收割归仓。

  黑土的酝酿需要经历数万年的变迁,在寒冷气候条件地催化下,茂盛的植被剥落腐蚀,积累成厚厚的腐殖质,每1厘米黑土需要400年时间沉积,逐渐形成肥沃的黑土层,最终演化成为粮食生长的沃土。王宇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用心耕种的人之一。

  十几年前从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王宇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辗转尝试了很多工作。2013年,他开始跟父亲一起,承包几百亩玉米地。全家老小一起上,一年投入一百多万,年景不好可能赔本,正常年份一年的收入不过十几万块钱。

  由于没有固定销路、订单和足够的资金,到2019年,王宇的种植规模才缓慢达到了2000亩。

  2019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一家企业在当地寻找更多合作伙伴,种植牛吃的玉米青贮,有些人在犹豫,一是之前没有见过这样的合作,二是也怕钱给的不及时,30岁的王宇率先签下了合同。

  “我寻思飞鹤这么大企业肯定没问题的,而且签了合同我们就不愁销路了,相当于旱涝保收。”王宇判断的没错,合作后,刚开始收青贮的时候,他就收到了订单金额30%的费用,收割完成后15天之内,所有的钱都打到了账上。

  相比之前种玉米收籽粒,种植玉米青贮的收入,平均一亩比原来提高了100多块钱,王宇的第一年的收入一下增加了二三十万。

  因为有订单在手,不愁销路,银行给王宇的贷款额度,也提升了不少。之后,王宇开始扩扩扩,买买买,4年时间,种植面积就从2000亩增长到了现在的1.2万亩。

  “之前都是靠人,现在全是机械化了,光买车这几年就花了上千万。”王宇说,几百万一台收割机、翻地机等,已经买了十几台,四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万多亩地的耕种和收割。

  每年只需要忙碌四个月,净收入就可以达到两三百万,王宇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换掉了旧车,买了一台70多万的新车,房子也从70平米换成了两倍大,这都是他以前不曾设想过的生活。

  更多的钱,王宇还是投在了土地里。这几年土地流转的价格在持续上涨,今年已经到了1000元/亩,再加上各种生产资料,一年的投入达到了2000多万。为了减少贷款产生的费用,王宇尽可能把钱都投了进去。

  王宇命运齿轮的转动,也带动了周围整个生态的改变。

  一些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他后,土地带来的收入和之前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人彻底解放出来了,有的选择到附近的牧场、工厂务工,有的干脆在王宇的合作社干了起来,收入基本都实现了翻番。

  2022年,王宇当选县里的十大杰出青年。关于未来,王宇说,未来等地价稍微便宜,希望扩大到2~3万亩,更好发挥规模优势,实现各方共赢。

  出国打工,不如回家进厂

  很多时候,家乡的土地和老树往往不再是年轻人的归宿,更大的世界成为了大家的选择。但王宇的经历说明,有时候机遇也会近在咫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关键是要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擅长。

  同样30出头的赵雷曾经也很迷茫,甚至飘洋过海寻找机会。

  家乡的贫瘠使得赵雷一家总不好过。赵雷的家乡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典型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老百姓传唱,当地是个大沙包,风一刮沙就蹽,春种三茬地,难得半成苗。要在这样的土地上掘金,困难难以言状。

  当地人也多依赖外出务工生存,以种地和散工为生。赵雷家的土坯房年复一年地与风沙为伴,每年仅能收获区区五六千元的微薄所得。日子如同沙漏中的沙粒,不断循环,有时忙碌,有时无所依托。

  “2009年,为了挣钱,我跟着劳务公司去了亚美尼亚的火电厂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家人,每月收入也不过两三千元。”赵雷说,坚持了三年后,他放弃了。

  回国后,他又陆续辗转了很多地方,一心挂着家里的父母妻儿,一心苦恼着微薄的工资,两天有活,一天没活,日子过得并不顺利。

  一家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飞鹤入驻宁姜乡,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因为是村里的贫困户,赵雷被招募进厂,在经过免费技术培训后,负责设备维修。

  成了工厂人后,从朝不保夕变成“朝八晚五”,赵雷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甜。

  “从家里到厂里,骑电动车不过10分钟,不仅可以顺手接送孩子,每天照顾父母,夏天下班之后离天黑还有三四个小时,也不耽误地里的农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让赵雷的话语中总是充满了享受的幸福。

  现在的他已经升职为主管,每月6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种地、家里养的驴等,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妥妥地成为了当地的“高收入群体”。

  赵雷说,他不渴望农村之外的世界,因为这里有“稳定的幸福”。他在厂里管理着七八人的小团队,各种福利不比城市打工的人差,公司缴纳五险一金,每年有年假和体检,未来还能看到上升空间。

  日子奔着好的方向不断加速,赵雷也更有底气再尝试各种可能性。

  8月中旬,赵雷利用这几年的积蓄,租赁门市,开了一家采暖设备小店。“这几年我都是给别人做,我很看好农村这块的市场,现在也如愿自己开店了。”

  对于未来,赵雷想得平实且乐观,他希望在父母身边照顾好他们,过几年孩子上初中能去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店里的生意也能平稳地做下去。

  他的生活就像是他在朋友圈写下的那句话,“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做现实。”

  30岁重新选择,从福建回到东北

  眷恋故乡的不止赵雷一个。33岁的张健自小求学离家,他对回家的渴望非常强烈,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张健大学选择的是船舶专业,毕业后到了福建一家国企从事造船工作,和家乡远隔千万里,他一年只能回去一次。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因为我在外面,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有啥事儿也不跟我说,我有一次过年回家才知道,我妈前段时间做过子宫肌瘤和静脉曲张两次手术。”张健坦言,心里很愧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想回到父母身边。

  2016年的某个晚上,张健照常给父母打电话,听父母唠叨家里最近发生的事情,和以往不一样的是,父母提到的“新闻说飞鹤要在我们这建厂了”,狠狠地撞击了他一下。

  张健一直知道飞鹤在齐齐哈尔的甘南有工厂,但在当地并没有。而当时,他刚刚在国企转正,拿到了“铁饭碗”。

  瞒着父母,他偷偷地投了简历。顺利地面试、入职,他终于回到家人身边。

  “最开始父母觉得我放弃了国企的工作,十分可惜,现在安心了许多。”张健说,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张健很快从一名工人升为工段长,而后又升职成为班长、主管,几年下来,他的收入比原来还要高。

  在工厂,他还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

  “从繁华的城市回到了小县城,但我并没有感到任何的降低,反倒觉得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更为上扬。”张健说。

  张健的转变,成为了同学间的启示,他们被他的经历所吸引。回东北,进工厂已经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决策。许多和张健年纪相仿的人也决定重返家乡,而张健成了他们寻求工作机会的桥梁,他经常在社交圈分享飞鹤的招聘信息。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张健一样,被家乡新的发展机会所吸引,选择了返乡就业,企业在当地的工厂,成为了他们一个坚实的回归理由。企业的落户,也给家乡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张健清晰地记得,过去的家乡路面坑洼不平,现在已经变得宽阔、平坦。

  东北这片热土,不再是大家记忆中的旧时风物,少有人关注,斑驳与尘埃下面,一些机遇和美好在悄然酝酿。

  生命的精彩不仅在城市演绎,很多像王宇、张健这样的年轻人,在家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扎根生长,春华秋实,活出一份从容不迫的底色。

  那些决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人,也将成为未来精彩故事的书写者。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