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百科] 时间:2024-04-28 14:12: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7次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米甸镇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云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祥云乡村蓄势基础工程,投资2370万元,高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5800亩,准农振兴经济效益、田项生态效益、目建社会效益全面提升。云南

  打造增效“高产田”

  按民情民意定项目。祥云乡村蓄势按照“集中投入、高标连片治理、准农振兴整体推进”的田项原则,组摸底、目建村分析、云南镇研判,祥云乡村蓄势切实摸清民情民意和米甸耕地布局情况,高标认真比选,将土地较为平整、有整治基础,便于连片开发的克昌、自羌朗、米甸、三家4个坝区村定为项目区,按民情民意扎实推进。按民困民需做设计。

  深入村组问需于民,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机耕路较少、灌溉困难等问题,精准建立群众需求台账,与群众签订项目施工承诺书31份,确保项目设计合民意、解民忧。聚焦矛盾突出的克昌村,镇村组三级联动,党组织牵头引领,党员集中力量攻坚,深入57户农户讲政策、做动员,分类施策,逐户化解,以项目实施解民需、纾民困,安民心、保民生提质效。

  以项目助推产业结构调整,遵从当地群众意愿,结合地形地貌布局,针对原有基础优化,采用“水平条田化、地块缓坡化、坡地梯台式、地块互联互通”四种模式,推进农田并整,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乱变顺,改造耕地671亩,确保占用耕地最少、土地连片最优、整治效果最好,实现耕地提质、农田增效。

  擘画增美“生态田”

  坚持基础先行,彰显布局美。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合理改善农田布局,“巴掌田”变“整块田”,“撂荒地”变“生态田”,“鸡窝地”变“黄金园”。

  全面整合资源,建设田间机耕路24条,串联已有道路31条,以灌溉排水工程建设盘活清涧美水库等已有水利设施52件,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差、机械化耕作程度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水土留得住、农机能进出”现代农田格局初步呈现。

  坚持协调发展,塑造环境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面加强,整合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17公顷,“田里种树、向山要田”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山、水、田、路、渠综合治理,农业生态有力改善。坚持项目带动,推进产业美。

  按照“主导产业不落下、新兴产业稳推进”的思路,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带动下,立足自身优势,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芦笋种植200亩,发展生态大米种植163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750亩,烤烟种植面积达3900亩,特色种植业体系初步构建。

  盘活增收“致富田”

  项目化推动。整合土地整理、产业配套、土地增减挂钩平衡等项目,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5000余亩,新增耕地1100余亩,带动土地流转500余亩。在文曲村修筑机耕路3条近4公里,改善机械耕作条件,培植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1个,开展芦笋等新兴作物种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产业化撬动。推行“高标准农田+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烤烟种植、生态大米等特色产业,项目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3万余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万亩,培植福兴蔬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3家,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品牌化驱动。聚焦农业品牌建设,探索“生态农业+彝族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依托“重走红军路”、彝族“尝新节”等特色载体,打造“绿色发展、红色传承”示范带重要节点,助推农业绿色崛起,核桃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业链不断完善,核桃加工交易产业园初具雏形,农文旅融合产品增值300万元以上,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贯彻,群众共同富裕美好愿景愈益清朗。

  云南网通讯员 李通 郭佳兴 王崇标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