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东北这群人,宁愿回山里吃苦 正文

东北这群人,宁愿回山里吃苦

[时尚] 时间:2024-04-29 14:22: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15次

    

使鹿民族鄂温克

作者:小贝

校稿:朝乾 / 编辑:果栗乘

提起大兴安岭,东北不少人的群人脑海里想必都会第一时间浮现出一幅“鲜花野果缀满枝头,熊鹿貂兔竞相追逐”的宁愿丰饶图景。

在白雪覆盖的回山小村庄里

炊烟袅袅升起,宛若世外桃源

(图:图虫创意)▼

的确,在东北的群人这片苍茫林海中,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宁愿野生动物。若是回山想要在这样一片生命力旺盛,而又野性十足的东北土地上扎根,就必须得摸索出一种与自然、群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宁愿独特生活方式来才行。

不只是回山狍子,还有很多“东北神兽”

也在与人类共享着大兴安岭这座自然家园

(马鹿 图:图虫创意)▼

吹响手中的鹿哨,只需要听听挂在它们脖子上铃铛的群人清脆作响,便能知道这些在林间悠闲游荡的宁愿生灵已经回应了你的呼唤。只消半刻,体形硕大,性子却极温和的驯鹿们便聚集到了鹿哨主人的身旁。

不用想,它们的眸子一定眼巴巴地瞧着盆里的饲料。毕竟,在冬天的大兴安岭,驯鹿们爱吃的青苔此时已经很难寻见了。

(抖音@雨果索)▼

这个踩着皑皑积雪,顶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低温还坚持在林间喂鹿的年轻人,叫雨果索,他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也称使鹿鄂温克)民族的一员。

使鹿文化的传承人

对于一些对使鹿鄂温克族群有所了解的人们来说,“雨果”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2011年上映的纪录片《雨果的假期》中,这个古灵精怪的孩子就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于使鹿鄂温克民族的了解,也基本就始于那时。

作为中国最后一支保留饲养驯鹿习惯的民族,他们自300多年前,从贝加尔湖一带南迁到大兴安岭后,就一直以狩猎民族的面貌生活于此。

中国鄂温克族的主要分布地区示意▼

在白山黑水的掩映下,这个以鹿哨和猎枪傍身的民族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而驯鹿也一直都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

冬天,号称“森林之舟”的驯鹿拉着鄂温克人的雪橇,飞奔于林海雪原之间;夏天,驯鹿身上割下的鹿茸是名贵药材,鹿皮则能为鄂温克人遮风挡雨。

使鹿鄂温克人是鄂温克族的分支

他们世代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图:抖音@雨果索)▼

而出于对鹿的尊敬,鄂温克猎户从来不吃鹿肉,所有因高龄或意外去世的鹿最后都得会被风葬土葬。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与鹿默契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来袭,这个鄂温克民族中人数最少的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与鹿为伴、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难以为继。

渐渐地,大兴安岭深处的使鹿鄂温克

成为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狩猎部落

(图:图虫创意)▼

一方面,自50年代起,使鹿鄂温克人逐渐由游牧转为定居,越来越多的族人选择搬到山下,住进了青砖青瓦的房子,但驯鹿则完全接受不了山下的环境。想要继续养鹿,就不得不回到山上,继续在鄂温克传统的“撮罗子”式帐篷里生活。

“撮罗子”也叫“仙人柱”

是木头搭起的呈伞形状的窝棚

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麋鹿皮围起来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随着1996年《枪支管理法》的颁布,使鹿鄂温克人不再使用猎枪,那些上了年纪的鄂温克人一下子就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活工具,一些人接受不了这种太过突然的转变,进而整日以酒精麻痹自己,养成了酗酒的恶习。

这种人鹿共生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日益走向衰微,自然引起了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担忧。

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纪录片导演顾桃就拍摄过著名的《鄂温克三部曲》,即《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和《犴达罕》,用自己的镜头忠实地还原了一个鄂温克家族三代人的变迁。

左右滑动-《鄂温克三部曲》

被认为是一首鄂温克狩猎文明的挽歌▼

而身为黑龙江漠河人的著名作家迟子建也曾经以使鹿鄂温克人的经历为原型,写出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就迫不及待想要了解使鹿鄂温克人爱恨情仇的小说。

如今,作为《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女酋长原型的玛利亚·索老人,已经在去年8月高龄离世,向大众宣传使鹿文化、让鄂温克人的故事进一步为大众所知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

玛利亚·索老人是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长

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图:顾桃)▼

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在顾桃导演镜头下略显迷茫的小男孩雨果已经长大了。现在,他不仅已经接过了部族的传承,和母亲共同照顾着鹿群,还开始在抖音以短视频的形式,给更多人展示使鹿鄂温克人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雨果用抖音记录与分享自己的生活

(抖音@雨果索 )▼

大兴安岭的守护者

如今在抖音,雨果索是粉丝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使鹿鄂温克短视频博主,这次,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他。

其实早在2001年,内蒙古根河市政府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就启动了针对使鹿鄂温克人的的生态移民工程

2003年,位于根河市西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新址建成,所有还留在山上的鄂温克人都搬进了已经建好的独栋现代化双层木屋里,并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敖乡”的旅游业,以使鹿鄂温克文化招徕游客。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之乡”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图:图虫创意)▼

鄂温克族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图:图虫创意)▼

不过,就像之前所说过的那样,驯鹿并不能适应山下的环境,想要养鹿就必须回到山上的猎民点里去,雨果的母亲(鄂温克语中称呼母亲为额妮)柳霞,却始终割舍不了自己心底对于驯鹿的珍爱,决心继续在山上养鹿。

霞姨在森林里陪着她的驯鹿一年又一年

对她来说这就是最让她幸福和安心的事了

(抖音@雨果索 )▼

再加上考虑到柳霞有酗酒的坏习惯,为了给雨果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使鹿鄂温克人下山的前一年,9岁的雨果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离开大兴安岭,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江苏无锡一所条件非常不错的私立学校读书。应该说,这段经历给雨果打下了深深的城市烙印。

在无锡读书的那阵子,尽管学校的半军事化管理十分严格,但他还是和同龄的城市孩子一样,喜欢上了篮球和滑板,在周杰伦和潘玮柏的节奏下练习舞蹈和RAP,可谓尝尽了繁华的滋味。

但高中毕业之后,雨果却在一时之间迷失了人生的未来方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成了一个“夹在城市与大山之间的孩子”。根河缓慢的生活节奏已经无法满足他,但在城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下,他“使鹿鄂温克人”的身份又显得苍白而无用。

在这段时间里,雨果在大山和城市之间几经浮沉,曾追随过为鄂温克人发过声的顾桃导演,想要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曾在成都做过一段时间的说唱歌手。

直到2019年,雨果在台上表演时被人告知,如今的大山里只剩下他额妮一个人还在养鹿,这瞬间就让他动了回家的念头。

在雨果的认知里,还在猎民点里坚持养鹿的族人虽少,但至少还有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多少也有个照应,而如果只剩下自己那爱喝酒的额妮,保不齐哪天就会发生什么意外。

在森林里养鹿的生活注定是孤独的

霞姨有时就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自己的驯鹿

(抖音@雨果索 )▼

就这样,虽然对城市生活还是有些难以割舍,但心系母亲的雨果还是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城市里的一切,回到了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之间,开始和自己的母亲一点点地捡起祖先们传下来的驯鹿技能。

虽然在一开始,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雨果还有些不太适应大兴安岭的生活,甚至忘了东北话和鄂温克话该怎么说,又在面对菜量特别实诚的东北菜时闹了不少笑话,但他还是很快找回了与母亲的融洽关系,而且掌握了不少驯鹿心得。

鄂温克特的传统饮食有好吃到比赞的

也有让人怀疑人生的

但无论哪种都是鄂温克族最地道的家乡味

(抖音@雨果索 )▼

例如,想要在千里冰封的冬季找到鹿的踪迹,就得先“下点血本”,把驯鹿最爱吃的豆饼碾成粉,撒在路上被车辙压过的坚实雪面上,这样才能让鹿吃到的雪尽可能少一些。

等到第二天,回到原地,只要追踪一下周围驯鹿留下的粪便和脚印,就能找到鹿群了。

找鹿可不是个容易的活

有时候找上好几天只见鹿粪不见鹿影

(抖音@雨果索 )▼

每当鹿群有新生命诞生时,雨果都会非常开心地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关注自己的粉丝们。

除了这些在驯鹿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喜悦,雨果也坦言,最令他感到惊喜的其实是他在前往无锡上学之前,与回归大兴安岭之后的十几年里,自己部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应该说,现在的鄂温克人在最大限度保留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同样积极地拥抱了现代化生活,二者已经达成了一个相辅相成、各补其短的和谐状态。

山上的猎户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有的猎户甚至已经用上了无人机追踪鹿群,就连他那位从未踏出过大兴安岭一步的额妮,也能从容自若地面对着手机的镜头,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教粉丝们如何说鄂温克语。

鄂温克族在中国、俄罗斯、蒙古都有分布

因此鄂温克语中也带有一些俄语的词汇

(抖音@雨果索)▼

另外,沉溺于酒精的族人这几年已经越来越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只在“感觉冷”,或者“想要舒筋活血”的时候,才适当喝一点。

雨果也希望,使鹿鄂温克人摆脱“酒蒙子”刻板印象的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雨果的舅舅维佳以前也喜欢喝酒

不过他现在已经很少喝酒了

(后面是维佳的画 抖音@雨果索 )▼

维佳除了画画有时还会吟唱几句诗

——“化冻的冰河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为森林的孩子引导回家的路……”

(席慕容写给维佳的信)▼

最后,虽然山上的条件仍然比较艰苦,但身边与他同龄的使鹿鄂温克年轻人回来养鹿的却越来越多了,年轻人们纷纷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向更多人展示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这就让他对将鄂温克文化传承下去充满了信心。

其实,在与雨果的接触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技术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养鹿人们的生活模式。

老一辈在接受新生的事物

年轻人在传承古老的文化

民族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得以延续

(抖音@雨果索)▼

在采访过程中,为了找一个信号最好的山头,雨果索骑了一分钟的自行车,而这里也是他蹭网下电影的地方。据雨果说,妈妈在她的手机上也储存了许多部电影,其中她最喜欢的就是由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被解救的姜戈》,可以说百看不厌。

这阵子,雨果已经在盘算着给自己和妈妈各换一部新手机了。

最闲的时候,雨果甚至会关注一下生活在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的鄂温克人,了解一下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老树干上的新嫩芽

尽管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代表“领先”与“进步”的现代文明总是富有侵略性的一方,它会毫不留情地将代表“落后”与“原始”的传统文明生存空间挤压殆尽。

但是,使鹿鄂温克这棵老树在嫁接了现代化的新枝后,却还能开出鲜花。这让我们发现,现代与传统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存在一条和谐共生的道路的。

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自我更新才能走得更远

(抖音@雨果索)▼

针对这一观点,《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曾经写过一本书,即《昨日之前的世界》。在书中他认为,尽管农业革命为人口的人口迅速增加提供了基础,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战争和饥荒等人道灾难也频繁发生。

虽然戴蒙德并不提倡一味复古,但从他提到,农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在育儿、养老、婚姻、养生、危机应对等领域,的确有值得现代社会学习的地方。

在使鹿鄂温克民族的身上,我们同样不难看出,靠着祖祖辈辈与鹿群积累下来的友谊与互信,鄂温克人不仅做到了与鹿群平等相处,还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使鹿文化为依托,开发出了鹿群的旅游和药用价值。

人与驯鹿的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抖音@雨果索)▼

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互利共生的杰出智慧,恰恰是很多现代人所缺少的。

同样地,现代文明的东风在吹进大兴安岭的群山之间后,也同样为这个古老的族群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雨果能切实地感觉到,纵使相隔千里,自己在抖音上所分享的这些鄂温克故事,也仍然在顺着互联网的脉搏传入千家万户。

在采访的过程中,雨果非常兴奋地向我们分享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最近,雨果正带着自己的驯鹿们在额尔古纳河畔的一个牧场打工。采访那天上午,有200多名游客来到了这个牧场游玩,而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曾经看过雨果在抖音上发表的视频。

所以当游客们一下车,雨果就在一声声“你就是雨果”中被围住了,不少人都拉着雨果和驯鹿们合影,其中甚至不乏来自广东,操着粤语口音普通话的游客。

虽然不是很听得懂粤味普通话这种“lei si yi duo”的发音,但这位广东大哥的热情却着实让雨果非常感动,这种在线上与粉丝留言互动,线下接受粉丝“面对面追星”的经历,让雨果感受到自己每个视频所传达的喜怒哀乐,都切实地传达给了屏幕前的观众们,拍摄者与粉丝之间的距离,真的就只有一个屏幕。

在雨果的心里,他一直认为,抖音不仅是他一个人记录日常生活的好帮手,更是整个鄂温克部族向外界传达使鹿精神的绝佳窗口。正如他想向大家说的那样:

“我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鄂温克这个民族,也希望大家知道中国是有驯鹿的国家,虽然数量很少,但是中国是一个唯一一个同时有大象跟驯鹿都在一个国家生活的国家。”

“另外,也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个我们这个部落,喜欢驯鹿,能喜欢我们这个家庭,欢迎大家随时来我们家玩!”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