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首个“中国战略”,究竟讲了啥?

[娱乐] 时间:2024-05-06 09:57: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4次
“过去十年间,中国战略中国的德国变化速度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快,它的究竟讲啥发展将塑造本世纪。”当地时间7月13日,中国战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德国一场会议上发表演讲,如是究竟讲啥“盛赞”中国的成就。

但她的中国战略这番美言,却是德国为了引出德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当天,德国总理朔尔茨批准首个“中国战略”,究竟讲啥作为未来与中国打交道的中国战略纲领。它也是德国联邦德国历史上第一份作为文件出台的对华战略。

这份64页的究竟讲啥文件沿用了近年来德国和欧盟对中国角色的表述——“合作伙伴、竞争者、中国战略制度性对手”,德国但比以往更加强调“制度性对手”,究竟讲啥并呼吁在一些关键领域对华“去风险”和“降低依赖”;文件亦指出,德国并不追求经济脱钩,将继续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和经贸等多个领域保持合作。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向《凤凰周刊》分析说,这份文件的发布远远晚于预期,但它最终得以发布,说明德国各个部门就对华政策达成共识;它的出台也意味着,德国看待中国时进一步加强了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的意识。

对于这份战略文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7月14日的记者会上回应说,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制造风险,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噪所谓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更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只会加剧世界的分裂。

汪文斌指出,事实上,中德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希望德方全面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制定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同中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首个“中国战略”讲了什么?

黑白棋子落于格线之上,等待棋手的运筹——7月13日,德国政府公布这份“中国战略”时,文件封面使用了中国围棋的元素。德国外交部在其官网上如此解释“围棋”的隐喻:它是一种中国策略游戏,两个人使用黑白棋子轮流在棋盘落子,如何落棋有10的170次方种可能性;和国际象棋不同,围棋的目的不是将死对方,而是在棋盘上获取优势地位,以此保卫“自由”。

◆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关于“中国战略”的文件封面。

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关于“中国战略”的文件封面。

伍慧萍认为,德方采用“围棋”的意象,一方面希望凸显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发展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也希望打造一个在政治博弈中“尊重规则、讲究政治智慧”的形象。

这份文件先是肯定了中国自改革开放取得的各种成就,指中国在经济增长、扶贫减贫事业上取得的成绩都非常令人瞩目,同时还伴随有限度的政治和社会开放,而中国和欧洲从这种“开放”带来的政治、经济、科学和社会交流中获益颇丰。文件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都是德国的关键合作伙伴。

但随后,文件话锋一转,称中国正在“更自信地追求其自身利益”,并试图“以各种方式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文件还称,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着眼于“国内国外双循环”、增强其经济独立性之际,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不对称依赖”却在增加。德国认为,中国的做法“扰乱市场并具有歧视性”,因此希望纠正这种做法。

尽管文中三次提到德国在贸易和科技领域上“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也不愿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但全篇反复强调,德国将着眼于在一些关键领域对华“减少依赖”和“去风险”。

文件举例称,从(德国依赖)俄罗斯的例子可以看出,某种产品集中依赖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会导致关键领域的依赖,因此德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可接受的代价下“迅速、及时地降低此类风险”。这些“关键领域”包括医疗、能源转型、技术创新,而德国在多种金属、稀土、锂电池和光伏、药物等领域都依赖中国。对此,德国政府将在政策上帮助德国企业寻找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多样化来源”。

◆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约55%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

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约55%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

文件称,德国企业未来决策时需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但政府不会采用行政措施,而是采取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企业转型,减少对华依赖。文件还表示,德国将延续投资审查机制和出口管制,并调整关键领域(如网络安全和监控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名单。

此外,文件也表达了德国和欧盟追求“数字和科技主权”的愿景:在AI和芯片等高新技术领域,德国和欧洲将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和“受中国政府补贴的企业”展开竞争,从而确保欧洲科技企业在该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

在文件的“国际合作”章节中,德国还阐述了关于加强多元化外交的理念,即增强与中国以外国家关系的野心。

文件提到,中国近年来与美国和七国集团(G7)之间的对抗加剧,却在其他所有地区增强了影响力和存在感,因此德国和欧盟希望加强与美国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东欧和巴尔干国家的关系、与非洲和中东的关系、与中亚和拉美的关系。随着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德国和欧盟未来将有兴趣与印太国家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安全合作。

文件最后亦强调,随着中国地位越来越重要,德国需要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因此联邦政府将鼓励德国从各州到城镇各级的商界、学界、科技领域和民间社会,都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相关的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政府将雇用更多了解中国的专业人士,未来德中两国也将增加教育和文化交流。

分析人士认为,这份“中国战略”提出了指导意见,但没有给出具体应对措施。美国政治咨询公司荣鼎集团中国问题专家巴尔金(Noah Barkin)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形容:“柏林当局大声疾呼,却挥舞着一根小棍儿。”他认为,这份文件清楚表明,德国政府在“去风险”的过程中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最终是让企业自行决定下一步。

7月14日,朔尔茨在谈及“中国战略”时表示,“许多企业将继续在中国大量投资,将向中国出口,也将从中国购买商品和服务。”他说,预计企业们会注意风险管控,会抓住时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投资、建立供应链,“这种降低对中国业务的依赖性、实现产业链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朔尔茨也试图打消德企们的疑虑、避免后者认为政府会对海外投资进行大范围的国家审核。他说,并不是要把海外投资都置于国家审核之下,这与德国的经济模式背道而驰,而且会使国家负担过重。他仅是强调,“我们希望密切关注对军事安全和总体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

早在文件发布前,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资深研究员吕利格(Tim Rühlig)就预测到该战略或因自相矛盾、语焉不详而导致实施困难。

他在今年3月撰文道:“德国提出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但又要在关键领域‘减少依赖’、维护技术竞争力,两者存在矛盾时应优先哪一项呢?德国的能源转型很大程度上依赖来自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从太阳能电池板到风力涡轮机。如果中国为了实现碳中和而希望让德国转让相关技术,那么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重要,还是保持德国的技术优势更重要?”

历时一年半讨论终达成妥协

事实上,这份对华战略文件的出台并不容易。据德国《商报》披露,直到文件出台前的7月11日,政府还在进行谈判。本应于7月12日在内阁会议上敲定的这份文件由于北约峰会而推迟到13日。

2021年11月,由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红绿灯”政府上台之初,朔尔茨就承诺,将改变前任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但由于执政联盟内部对华立场分歧过大,这份文件历经一年半的讨论、几经修改才达成一致。

2022年9月,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提及,“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称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的依赖,德国要在未来的双边贸易上“不再天真”。哈贝克与外长贝尔伯克同来自绿党,在对华政策上主张强硬与合作“双管齐下”。

不久后,中德两国的高层交往在因疫情停滞三年后逐步恢复,但始终伴随着德国政府内部乃至欧盟对华“鸽派”和“鹰派”之间的“左右互搏”。

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一个企业高管代表团访华,在北京停留11小时后回程,被视为中德外交的重要突破。但有批评者指出,朔尔茨在“中国战略”发布前访华,表示其将延续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和外界期待不符。

◆2022年11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从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出发,乘专机前往中国。

2022年11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从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出发,乘专机前往中国。

彼时,德国各大部门正就一个涉华议题吵得不可开交——是否允许中国海运巨头中远海运集团(COSCO)收购汉堡港“福地”集装箱码头35%的权益,作价为6500万欧元。2022年9月,哈贝克率领内政部、国防部、交通部、外交部和财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反对这项交易。经历一番拉锯,该投资案直到今年6月才完成最终投资审查程序,但中远集团对码头的参股份额降到了24.99%,成为“纯粹的财务参与”。

去年11月,由德国外交部牵头起草的“中国战略”草案转发给了多个与外交和安全政策有关的部门。但由于草案遭到泄露,一时间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当时,媒体纷纷使用“措辞强硬”来形容当中的内容,包括指责中国在经济上“挟市场以令他国”,要求对中国调整出口限制、对中国投资进行安全审查等。

提到台湾的部分,草案写道,如果台湾参加国际组织,并不违背“一个中国”政策。此外,德国支持欧洲议会的要求,迅速开始对与台湾达成双边投资协议进行评估。德国外交部认为,“这样的协议与欧盟的‘一个中国’政策是一致的。”以上种种,被外界视为德国对华政策“大转弯”的信号。

进入2023年,迟迟未出炉的“中国战略”让外界愈发好奇。学者吕利格在今年3月发表的文章中写道,直到当时,都很难判断朔尔茨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背离默克尔政府的路线。但他认为,虽然朔尔茨和哈贝克在汉堡港收购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但联邦政府内部对于“减少对华依赖”的立场相当一致。

不过,最终发布的这份正式文件中,未提及此前草案中一些备受争议的举措,例如要求对德国涉华企业进行“压力测试”等。

伍慧萍认为,最终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德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达成妥协,但它仅仅是在语调上比草案温和了一些,其基本指导思想和政策工具并没有太大变化。“在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三重定位和实施路径上,德国各政党间基本达成共识,未来该文件通过议会批准、成为法案,不会有太大阻力。”伍慧萍说。接下来,该战略将会提交德国议会,预计议员们将在9月议会重新召开时对此进行辩论。

不久前的6月14日,德国政府发布史上首份国家安全战略,这份40多页的文件系统地分析了德国当下的安全环境,聚焦于俄乌冲突爆发后的“时代变革”,并表明德国未来将承担起全球安全责任。

伍慧萍指出,“中国战略”可谓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延伸:德国正是从俄乌战事中获得教训,即在能源上依附于一国,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认识到在关键领域的“去风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俄乌战事让德国的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的意识不断强化,“中国战略”里强调中国作为“制度性对手”,也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围绕这份对华战略,有人提出质疑:欧盟有27个对华态度迥然不同的成员国,德国又将如何在欧盟的框架下实施对华政策?

以欧洲领导人今年以来的对华接触为例——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接连访华。马克龙在华“收获颇丰”,中法签下价值200亿美元的空客飞机订单与十余项合作协议;相比之下,冯德莱恩在京遭到“冷遇”,和中方的会谈仅限于地缘政治、经贸合作与市场竞争;贝尔伯克的访华则极具火药味,回国后反而对中国采用了更加强硬的语调。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

更不用说,朔尔茨2022年年底访华时,不仅在国内受压,还遭遇欧洲层面的批评。路透社当时引述匿名人士的说法称,马克龙曾向朔尔茨提议一起前往北京,以显示欧盟的团结,但朔尔茨拒绝了这一建议。

美国《外交政策》去年11月刊载的一篇文章称,朔尔茨抛开法国和欧盟领导人独自访华的举动,是只顾德国国家利益的体现,不仅“疏远了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还给中国提供了“可利用的弱点”。该文章强调,“欧洲对付中国最有效的办法是统一战线”。

伍慧萍认为,虽然马克龙访华时释放了友善信号,但欧盟内部无论是就“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对华三重定位,还是在6月出台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中强调的“对华去风险”等立场,早已达成共识,德法之间不存在分歧;此外,两国都表示不追求脱钩,并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治理领域与中国密切合作;两国也都强调,要在欧盟内部加强协调,用一个声音同中国对话。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