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的夜晚 迷人的夜校——陆良县龙海乡“乡村夜校”工作调查

[探索] 时间:2024-05-05 23:10: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7次

田间地头作指导  梁启俊 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后,乡村夜校为了让群众“富口袋”和“富脑袋”同步推进,醉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夜调查有效衔接,陆良县龙海乡创造性地开办了“揷直路”、晚迷“接地气”、夜校“有温度”、陆良“聚人气”的县龙乡村夜校,由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海乡把各站、工作办、乡村夜校所里熟悉农村政策、醉人善做群众工作、夜调查懂得农业科技的晚迷干部组成10支宣讲小分队,定期深入到全乡10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夜校宣传党的陆良政策,讲好红色故事,开展技术培训。截止目前,已举办‘乡村夜校’51期,既让群众掌握了政策、学到了科技,又让乡亲们放松了身心,增进了感情,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心心相印的“连心桥”。

乡村夜校话发展  梁启俊 摄

  宣传党的政策,聚集振兴合力。龙海乡集革命老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冷凉山区为一体。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实施,龙海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龙海乡虽然整体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要实现村民富村庄美、产业旺经济强的乡村振兴目标,就必须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正确主张上来,把群众的目光、步调聚焦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只有不折不扣地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才能聚集乡村振兴的合力,不断提振老百姓的精气神。“乡村夜校”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面主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从形式上,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或召开院坝会,或召开田头会,或召开群众大会,由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到各自的挂钩联系点,开展时事政策宣传,把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播到群众中去,让党的惠民富民利民政策落地生根。二是从内容上,紧扣党的“三农”政策,尤其是把目前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宣传,既把宏观的乡村发展规划前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看得到希望,又把人民群众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讲深讲透,让群众明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三是从方法上,采取乡土话、拉家常、对山歌、跳大三弦等互动式的宣传手段,拉近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让村民真真切切地融入到浓浓的现场氛围之中,避免台上的人讲得口干舌燥、台下的人听得呼呼大睡。

  讲好党史故事,培育感恩之心。龙海乡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热土。解放战争时期,龙海山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三支队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那时候,老区人民唱着《金凤子花开》歌曲,满怀激情地跟随边纵游击队闹革命,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龙海山革命老区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揣着苦荞粑粑、吃着烧洋芋、喝着淡酸汤、披着老蓑衣,在贫瘠瘦薄的喀斯特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数十载坚守在龙海山上植树造林护林的“陆良八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了把染遍了老区土地的红色基因重新注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让当地群众进一步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乡村夜校”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回味昨天”,充分利用《雨谷协定》签订地遗址、小寨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和朱家壁同志纪念碑等鲜活教材,把当年边纵三支队开展宣传发动、战斗生活和老百姓踊跃支前的生动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提炼了39个红色小故事,利用乡村夜校阵地进行宣传,让群众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二是“看看今天”,从普通人家的吃饭、穿衣、住房、交通以及上学、医疗等方面进行客观比较,让群众找到脱贫攻坚战役带来的一跃千年的幸福感觉,进一步培养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展望明天”,通过形象直观的乡村规划蓝图,让群众看到美好的未来,敞开胸怀投身到壮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去。

  开展技能培训,激活发展动能。龙海乡位于陆良坝子东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有着清新的空气和迷人的绿色,其中树搭棚、小寨2个村委会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为了把苍翠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希望的绿色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色宝库,龙海乡在全面加大植绿、护绿、爱绿工作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唱好生态戏、打好生态牌。“乡村夜校”按照乡党委、政府确立的主基调,从松露、香椿、云南参、中药材、山地蔬菜、烤烟种植和山羊、土鸡养殖入手,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做到“两场麦子一齐打”。一方面,采取“打开一扇窗”的办法,引导群众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视野,将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同龙海乡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森林植被资源,想方设法作好绿色、生态、无公害这篇大文章,重点书写好“一香一臭、一黑一白、一绿一黄、一山一土”当家产业,真正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原特色个性化产品,重点解决好“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采取“配送金钥匙”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种植业主要围绕山地蔬菜、云南参、中药材、烤烟等开展技术讲座,教会群众选什么样的品种、施什么样的肥料、怎样进行管理等一些关键性生产要领;养殖业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展开来讲,教会群众饲养“走地鸡”的诀窍,让村民掌握养殖黑山羊的奥妙,重点解决“如何种”、“如何养”技术性难题。

  初步成效

  龙海乡开办的“乡村夜校”,创造性地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搭起一个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融的互动平台,有效解决了基层工作普遍存在的干群联系不紧密、交流不通畅、沟通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的瓶颈难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现了良性互动,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乡村夜校”就像一股清澈的涓涓细流,润泽着老百姓的心田;更像在党群干群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雨古村党总支书记保黑倮感慨地说:“过去,每逢重点工作,乡上就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和部署,光靠几个村干部单打独斗,难免会出现‘话传话’、‘空对空’的现象发生,以致好多工作难于落到实处。自从开办‘乡村夜校’后,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变了,行事风格也随之改变,乡上挂钩领导经常会带队‘一杆子插到底’,将党员、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集中起来,通过‘乡村夜校’这个平台,或者搞一场接地气的政策宣讲,或者弄一场听得懂的科技培训,或者是组织一台自娱自乐广场舞晚会,许多工作就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落实,很多问题就能在情感的糅合下及时解决,加快了推进工作的速度和力度,减轻了村组干部工作的难度。”

  提升了服务水平,锻造了基层干部“磨刀石”。“乡村夜校”就像一块“磨刀石”,对基层干部、尤其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锻炼和成长取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龙海乡林业站站长张志国说:“原来,我们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林业干部,只要把植树造林、护林防火本职工作干好就行。现在看来,传统的惯性思维行不通了,以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套路也过时了。我作为‘乡村夜校’宣讲小分队成员,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虽然是一名乡林业干部,除了要掌握林业相关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党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政策,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知晓群众的所需所盼,学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万金油’、‘多面手’。否则,遇到咨询政策解释不了,遇到矛盾问题解决不了,个人闹笑话事小,影响到整体工作就无法交待。”

  助推了经济发展,建起了乡村振兴“加油站”。“乡村夜校”自从开办至今,一直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拥护。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科技培训,群众的绿色、生态意识日益浓烈,乡党委、政府谋篇布局的“一香一臭、一黑一白、一绿一黄、一山一土”几篇大文章也已逐渐变为现实。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10万多株香椿越来越香,产品通过网上销往到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8000多亩云南参(臭参)真正成为龙海乡的特色名片,今年有望实现产值5600余万元;隐藏于密林之中的山珍松露得到了良好的休养和保护,年产量将突破9吨,产值可达700余万元;生长于林间绿荫中的2000亩云木香、桔梗、当归等优质中药材长势喜人,产值有望达到1600余万元;计划种植的2.1万亩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山地蔬菜,目前已着手撒播;30000亩优质烤烟正在收购,预计可实现产值1.27亿元;“吃百样草,喝山泉水”的2.6万只优质黑山羊,能为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天天吃包谷、捉虫子、行走于林间的10多万羽土鸡,可为群众增收1500余万元。

  陆良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