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木偶剧背后的故事:一方舞台 红绸内外 人偶生情

[百科] 时间:2024-05-06 05:18: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71次
  原标题:广东木偶剧背后的广东故事故事:一方舞台 红绸内外 人偶生情

  《哆哆成长记》

  崔克勤在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广州之夜”上表演受访者供图

  人民桥脚的洪德路,是木偶典型的老广州风情。一到周末,剧背隐匿在骑楼街的台红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以下简称“木偶剧院”)里总是一阵热闹。这个暑期,绸内木偶剧院异常繁忙,外人演出、偶生排练、广东故事展演……

  近日,木偶木偶剧院的剧背原创木偶剧《垃圾大战》在扬州斩获大奖——“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最佳剧目奖等5个奖项,这也是台红我国木偶皮影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8月11日,绸内演出团队刚从扬州回来,外人马上加演另一原创剧目《哆哆成长记》。偶生演出结束后,广东故事小朋友们把演员团团围住,拍照合影,不愿离去。这个暑假,可容纳450人的剧场平均上座率达八九成。

  当许多人对木偶戏还保有古老刻板的印象,扎根老城区60余载的木偶剧院,已推出不少既有艺术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的佳作,陪伴了许多孩子的童年时光。木偶剧院,早已不是多年前“演员比观众多”的景象。

  小木偶,大天地。一方舞台数十载,老艺人带年轻人,年轻人碰撞新火花,木偶戏也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长绸舞中作“偶痴”

  手上的木偶都是有呼吸感的,不能让它们没有生命

  每天,崔克勤都会穿过剧院的练功室,去找他的舞伴——一只陪伴了他20多年的木偶。只要在崔克勤手中,它立刻就“活”了起来。

  “他已经是偶痴了。”徒弟们这样说他。

  崔克勤今年63岁,在木偶剧院的时间已经45年,俨然是“镇院之宝”。作为木偶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克勤几乎担任了剧院里每部戏的木偶表演指导。

  木偶剧院传承的是南派杖头木偶。木偶靠人托举,人用杖杆操控。因偶型较大,表演难度大,对演员的臂力、腰力要求高。崔克勤买了扩胸器、拉伸器没日没夜地练,几十年下来,举偶的手臂比普通人粗一大截。

  牵动手中木杆,“她”双臂飞舞,甩出数米红绸。这就是崔克勤独创的木偶长绸舞,扬名全国。

  民族舞者跳长绸舞不难,但崔克勤可以让手中木偶甩出长绸。红绸内外,人与偶顾盼生情,情意绵绵。

  “在很多人眼中,木偶戏显得很古老,可我要让木偶戏像芭蕾那么高级。”崔克勤成功了,木偶甩出长长的绸带,优美灵动,意味悠长。他把长绸舞演进了广州大剧院,还带着徒弟登上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广州之夜”,与全球参会嘉宾一同分享。

  长绸舞最难的地方在结尾处。人将偶举到高处,托回旋转,与偶对视。每到此处,崔克勤会羞涩地低下头,脸上的肌肉不由得抽搐。那一刹,他与偶化为一体。崔克勤说:“舞台对于我有一种魔力,尤其是演员谢幕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30多年过去,长绸舞依然在不断变化。舞一条长绸,带着中国戏曲的韵味;人偶互动,又有话剧的表演;托举旋转,舞出芭蕾的轻盈和美。

  但凡有空,他就去看戏,看广州大剧院的重磅演出。没钱买前排的票,他就买了1000多块钱的望远镜,在后排看得津津有味。跟年轻人一起追韩剧或热播综艺,讲剧情到动情处,还声音哽咽。“凡打动我的,都吸收到了表演里。”

  偶就是人,人偶不分。“只要一上台,我就入戏了。我手上的木偶都是有呼吸感的,不能让它们没有生命。”崔克勤经常告诉徒弟们,不是人操控偶,也不是偶操控人,要让台下观众忘了自己是看木偶戏。

  小木偶有大天地

  木偶戏台下坐着的是孩子,台上演的却不是“孩子戏”

  木偶剧院董事长、总经理潘大庆回忆,有一次去厦门演出《垃圾大战》。一个小姑娘在演出结束后,让妈妈带她到后台,找到了剧中主人公小豌豆的扮演者,抱着演员哇哇大哭。

  木偶戏台下坐着的是孩子,台上演的却不是“孩子戏”。

  “我们的剧目是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但并不是低龄幼稚剧。”在潘大庆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会提出很多大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

  《垃圾大战》大胆创新,完全超越了传统木偶剧、穿越剧的剧情,加上极强的声光电技术,营造了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光是剧中的木偶类型,就让人大开眼界。变异大蚊子是以前没有的组合木偶,由八部分组成,有六条腿、一个头、一个腹部。八个人表演时,既独立又是组合。就连垃圾奶瓶、电池、塑料袋都由人来扮演,好似看了一部“科幻片”。

  潘大庆有一个理念,他不希望家长带着孩子走入剧场后,只有孩子看戏,家长在玩手机。“木偶剧戏是一面镜子,孩子能接受成长教育,家长也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他希望,木偶剧院的每一部戏都可以促成家长和孩子的一次对话。剧院创作的《哪吒》,有些家长自己看着都哭了。

  “我将成为谁,远比我是谁更重要。”《哆哆成长记》舞台上唱起这句话时,触动了台下不少家长。用木偶戏的童话包装,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勇敢突破自己、克服怯懦恐惧、追求理想的故事。

  在木偶剧院,每场演出都有主持人。有时人手不够,潘大庆便自己客串,与观众聊聊成长教育相关的热点话题。“孩子们时常金句频出,家长也喜欢这个方式。”

  “小木偶,大天地”,是剧院在50周年院庆时请著名漫画大师廖冰兄题写的。鲜有人知,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廖冰兄曾在这个剧院担任了18年的舞美设计。当年,潘大庆带着剧院演员,在廖冰兄家的天台上,专门为他表演了一场木偶戏,感动了在场许多人。几个月后,廖冰兄与世长辞。

  小小的木偶戏,如同小小的漫画一样,台前幕后,画里画外,见天地,见众生,始终扎根在寻常百姓最平凡的喜怒哀乐里。

  剧院来了本科生

  年轻人坚持下来,大多是凭着对舞台和木偶戏真正的热爱

  由80、90后创作的《哆哆成长记》,成为木偶剧院近期最受欢迎的剧目,连续加演四场,上座率超过八成。

  年轻人们思维活跃,从剧本、音乐、舞美设计到舞蹈动作,都是头脑风暴,“玩着玩着就出来了”。歌曲还引入了rap等流行元素,还有抖音“当当当当”的音效,台词新鲜有趣,家长也看得饶有兴致。

  “剧院里的主力是中青年人。”潘大庆说,年轻人坚持下来,大多是凭着对舞台、对木偶戏真正的热爱。崔克勤最看重剧院里新来的一批本科生。“招进本科生,这是以前木偶剧院想都不敢想的。”

  在《哆哆成长记》中扮演“笨啵儿蛋”的张旭,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他是剧中歌曲的演唱者。从台前接受掌声的歌手,到藏于木偶背后的演员,张旭一开始也感到落差。

  但学进去之后,他发现木偶戏大有讲究,看起来简单的动作,可手腕怎么压、怎么扭动、怎么摆角度,其实都有大学问。光一个托举的动作,一次就至少得练半小时,手指起泡磨烂是家常便饭。“虽然难,但慢慢就真的喜欢上木偶戏了,越玩越有感觉,想把它学好。”张旭说。

  今年34岁的王则昕,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认识了木偶剧院健谈的崔克勤,被“神奇的木偶戏”吸引。他放弃了去学校教书的机会,几经波折进入木偶剧院。

  王则昕在木偶戏里,感受到了更广阔的艺术表达方式。虽然学过舞蹈,但木偶戏越来越能激发他的创作和思考。“木偶戏可以包罗万象,话剧、歌剧、舞剧元素都可以吸纳进来。”

  这些年轻人安然扎于闹市一隅,在排练室和舞台间,默默坚守这门传统技艺。“我觉得木偶戏未来需要的演员,挺复合的,它有无限的研究和发展空间”,王则昕说。

  时下,木偶剧院正热火朝天排练红色题材新戏《游曦》。崔克勤跟着演员们,一起听导演说戏,排练时间从下午2点到晚上9点。演到投入时,演员们还会偷偷掉眼泪。

  来自舞蹈、声乐、戏剧表演等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热爱汇聚在一起,又用各自的专业本领,拓展着木偶戏的空间。

  “木偶戏的艺术生命可以很长,崔老师63岁了,长绸舞动作一转十多圈,还坚持演。”张旭说。老艺术家对艺术的“痴迷”,让剧院里的年轻人深受感动。有家长感谢他们,带给孩子们欢乐。但王则昕说,这种坚持也是为自己,为了内心的一份坚守。

  一根操纵杆,连起人偶情,也牵引着一代代年轻人,让木偶戏在舞台方寸间,不断变幻出新的面孔。(记者 李培 徐子茗 见习记者 万璇 实习生 罗曼 策划统筹 伍青)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