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海南周刊 | 海上银珠 厚德流光 正文

海南周刊 | 海上银珠 厚德流光

[百科] 时间:2024-04-30 02:26: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6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海上银珠 厚德流光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王栩瑶

银器的海南海上厚德历史几乎与世界文明史同步,它既是周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银珠人们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流光载体。

上海是海南海上厚德我国金银器重点产区之一。上海开埠后,周刊西风东渐,银珠异域文化的流光交汇使上海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银器,海南海上厚德不仅是周刊中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的艺术品,还蕴藏着老上海的银珠温情与荣耀。

连日来,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览在省博物馆展出,海南海上厚德精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及相关文物、周刊文献百余件,银珠受到众多市民游客的关注。海南日报记者带您走进省博物馆,领略古代银器之美、感受海派文化之博、邂逅一段上海的温情岁月。

近代上海“时和”号银质龙纹盖碗。

古银述往 彰显中国传统匠人精神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银器收藏,缘于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

2007年,为迎接世博会召开,博物馆委托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上海籍同行帮忙征集世博会历史文物时,无意中在英国伦敦古董市场发现几只银器。

这些银器底款有shanghai或(上),luenwo(lw)或zeewo(zw)等字样,器物侧面用英文或者中文铭刻上海外侨及相关历史信息,引发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外销银器及上海银器的研究、关注与重点征集。

历经十多年,随着研究的深入、重新审视和梳理,以往不被重视的一些珍贵银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走进展厅,第一部分的展项以图版为主。寓意“吉利祥瑞”的银鎏金如意头发簪、富有“雍容富贵”气质的清末民初银鎏金发簪以及绚丽多彩的清代金银珠宝飞凤发簪等,都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古典之美,更赞叹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

清代金银珠宝飞凤发簪。

除饰品外,还可以看到其他多种银器,如元代银莲瓣纹菱口盘、松江圆应塔地宫银鎏金立佛像以及见证政权更迭的元代银锭,每一件器物都在给我们传递当时社会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展馆里实物展示的嵌银丝印泥盒。这件工艺品造型小巧玲珑,纹饰古朴典雅,其特色之处是铜胎嵌银丝的工艺。铜器镶嵌银丝是我国传统金属工艺之一,最早源于错金银,到明清广泛应用。做法是先在铜面上进行线刻,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祥兽等图案的凹陷线条,再将头发丝般细微的银丝镶嵌进线条中,打磨光滑。观察实物的银丝与铜体之间严丝合缝,感觉浑然天成,中国传统匠人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银器繁华 透视近代丰富多彩生活

近代上海银器,器皿妆奁等增多;民国以后,礼品为银器大宗。银器曾渗透于上海社会各个领域。本次展览通过上海人社交赠礼、重大活动纪念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类展品,还原中外居民在近代上海日常交往细节,重现上海风云往事,展示海派生活的精致与考究。

在结婚、毕业、履职、升迁等人生关键点,银器常被作为礼物相赠。银盾为清末民初外来器型,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

清末民初吉语银元宝。

比如学生毕业纪念盾牌是郭杨芳赠侄女帼英的毕业礼品,盾牌上鲜花盛开,盾牌中央铭文意味深长;郭太华赠元英医师开业纪念礼品,铭文“医界之光”,表达希望、祝福;还有1915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时,孔祥熙赠银碗作为孙、宋结婚礼品。

通过这些银器的展示,老上海社交礼俗以及海派都市生活中的温情都显露无遗。

西方造型和中式纹饰的融合、中国银器和英文赠语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比如1927年上海大英烟草公司浦东工程部同仁赠外籍高管银碗、1920年代“福禄鸳鸯”盾牌和1925年上海大英烟草公司华人赠外籍高管银杯等。

众美毕集,肆意创新。银质茶壶、高脚果盘、餐具、雪茄盒、银珐琅挂表等,无一不体现着老上海人的精致生活。

民国银质高脚果盘。

现场展品丰富,背后的中外友情跨越一个世纪仍能让人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温度,其传达的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魅力历久弥新。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银器实际上是生活和工作中人情往来的一种交往礼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教部副研究馆员胡宝芳看来,在当时银器更多是作为纪念品或者礼物使用,通过这些银器可以比较真实地透视上海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银器作礼,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温馨,还有城市的温度。

“当然,还有一些纪念品是参加盛会或者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来的,这样的纪念品就藏着很多人一辈子的骄傲,也是城市的一种骄傲。”胡宝芳补充道。

银业兴盛 厚植上海开拓创新品格

上海建城后,尤其是开埠后,随着城市交通发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间对金银器的需求日趋旺盛。清末到民国,上海银楼业蓬勃发展,而银楼的经营者以江、浙、沪的商人为主体。

大众所熟知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据现场展出的一张民国时期老凤祥票据上的中英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上海银楼国际化的商业经营和服务理念。

清末民初上海“和盛”号银胎珐琅梅瓶。

开埠后不久,外国银器就通过洋行进入上海。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东人在沪开设的西式银器店逐渐增加,被称为“粤帮银楼”“西式银楼”“洋装首饰店”等。

展馆里,一套清末民初上海“联和”号银质茶具就让人印象深刻。“联和”英文名LUEN WO&CO,系清末民初广东人在沪成立的以制售西洋银器、西洋首饰为主业的商号。该号所制银器基本为西方造型、中国纹饰,采用中国传统抬压、錾刻、镂空等技艺。可见上海这座城市包容性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脚步不停。

“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来自四面八方的制造商、销售商在上海市场上激烈竞争,他们为了生存、发展,就得不断地探索创新奋斗。所以海派文化的城市品格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形成。”胡宝芳说。

此次展览精选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及相关文物、文献百余件,勾勒出老上海银器及其行业发展轨迹,让市民群众在感受银器美的同时了解一座城市的变迁。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馆提供(刘晓惠 王栩瑶)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