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论“土洋” 代表委员建言“如何取得平衡”

[娱乐] 时间:2024-04-27 23:57: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5次

  “土洋之争”在中国科技界存在已久。土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土洋有别”的界论建三方面表现,并就如何平衡提出建言。代表得平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墨子号”模型。何取衡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待遇有别?土洋——既引入海外人才,也注重本土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科技“墨子号”卫星发射总指挥王建宇分享的界论建案例引起热议。他的代表得平团队培养出骨干力量,“至今仍是何取衡副研究员”。反观从国外引进人才,土洋“申请教授是科技垫底条件,还会为他们(提供)落户津贴、界论建启动经费”。代表得平

  考虑到海外学术经历的何取衡高成本投入和已有产出,引入海外人才时给予较高薪酬和待遇并无不妥。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点。

  一是“土洋”悬殊过大;二是对待“洋帽子”人才存在“一朝定终身”现象;三是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水平提高,由本土培养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也已拿出国际领先成果。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对待大批持续奋斗在国家科研项目上的“土专家”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为他们开辟上升通道。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才观念,如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所言:“以才识人、以才辨人,不要管本土培养还是国外引进。”

  论文外流?——既培育本土期刊,更建设自主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另一组数据更引起代表委员关注:2000年至2016年,中国大陆第一作者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1.34万篇上升到26.5万篇,而中国期刊发表中国大陆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论文的比率从40.73%下降至8.82%。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