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临高茉莉轩:胡铨泼墨天涯驿

[综合] 时间:2024-04-28 08:46: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2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临高茉莉轩:胡铨泼墨天涯驿

■ 曾庆江

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境内的文化茉莉轩,因为著名贬官胡铨的周刊到来,从而名声大噪,临高成为当地一个重要场所。茉莉墨天后来在茉莉轩的轩胡基础上打造的茉莉轩书院,书写教育佳话,铨泼在临高文化的涯驿传承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茉莉轩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临高文化带的文化重要文化地标。

茉莉轩。周刊

谢渥修造茉莉轩

说到茉莉轩,临高自然不能不说谢渥。茉莉墨天

谢渥,轩胡字景惠,铨泼号四西,涯驿福建晋江人,文化据说是东晋谢安十九世孙。绍兴二年(1132年),谢渥以赐进士及第文林郎的身份出任临高县令。临高是在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设县,名为毗善县,后又更名为富罗县,唐开元元年(713年)始称临高县。临高县城治所多次变迁,对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利。谢渥到任之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从而延续至今,即当前临高县城所在地。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临高的发展。

谢渥画像。

谢渥本是进士出身,因此希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在绍兴二年(1132年)担任临高县令之后,经过多次考察,最终决定将治所迁移到文澜江边的莫村,着力开发江两岸的冲积平原,种植水稻,推动农业生产,并有意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技术引进来,使得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同时,谢渥还非常重视教育,创建了书院,因院内遍种茉莉花,再加上自己笃信佛教(茉莉为佛教四大圣花之一),因此命名为“茉莉轩”。茉莉轩是县城讲学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是谢渥日常读书休息的地方。在谢渥任上,有多名读书人得以中举并获取功名。海南后来被人称为“海滨邹鲁”,自然包括临高在内,而谢渥也功不可没。谢渥卸任之后,就定居于临高县城外官位村,其子谢宗恩、谢瑞、谢祥都成为当地有名的读书人,从而使得谢家成为书香世家。谢渥是临高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任县令,这与他的宦绩是分不开的。

当然,初建的“茉莉轩”规模并不大,除了用于日常教学外,更多是谢渥读书写作的重要去处。如果没有胡铨的到来,这里或许一直扮演着岁月静好的角色。尽管谢渥一直想推动临高县的教育水准,但是他自己感召力有限,而且全县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积习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转变。而这一切,因为胡铨的到来而发生重要转变。

胡铨讲学茉莉轩

胡铨曾经因为一封“斩桧书”而名闻天下。绍兴十八年(1148年),本来已经贬居新州(今广东新兴)的胡铨遭遇了更为严重的迫害——他被贬往更为遥远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那里可谓是“天之涯,海之角”。

海口五公祠中的胡铨雕像。

几经周折,胡铨终于乘船渡海在澄迈通潮驿登岸,此情此景,他不由吟出“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将穷地尽州”的诗句。到琼州拜访老前辈李光之后,胡铨再沿海南岛西海岸经澄迈、临高等地前往海南最南端的吉阳军。去临高的途中,有一个村落叫做买愁村,虽有官道相通,但是人烟稀少,颇为荒凉。善于诗律的胡铨口占“买愁村”七绝一首:“北望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崎岖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既怀念已经故去的赵鼎,又担心自己日后的命运,可见诗人当时的心绪。

美巢村,也叫买愁村。宋代贬官胡铨一度在此驻足。

在当地,“买愁村”一直是“绝对”,没人能对上。村民虽然不认识胡铨,但是见到“买愁村”和“闻喜县”对上了,非常兴奋,马上派人告诉县令谢渥。谢渥早听说胡铨被贬吉阳军的消息,知道他必然经过临高,如今听闻村民的消息,估计就是鼎鼎大名的胡铨来了,赶紧派人前往迎接。

接到胡铨之后,谢渥将胡铨安置在茉莉轩休息住宿,同时力请他讲学,并号召全县的学子都来聆听。胡铨就在临高小住几天,向当地读书人传授了自己研习几十年《春秋》的心得,同时还特别讲述了自己当年考举人和中进士时的基本情况,这让全县学子大受教益。胡铨也非常感谢县令谢渥的盛情款待,临别特地为茉莉轩题写匾额“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将穷地尽州”。

在茉莉轩讲学时,一名叫作戴定实的读书人引起了胡铨的关注。戴定实住在临高县城外四十里的博顿村,家境不好,但是读书非常刻苦努力,胡铨特地另外对其进行点拨教化。经过努力,戴定实最终成为临高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并被朝廷授予相应的职务,名列吏部仕籍。当面指教戴定实之后,胡铨还受邀到博顿村了解民风。那个时候正逢春夏之交,干旱严重,井水干涸,人民不堪其苦。胡铨无意中在一片树林中发现一汪泉水,请当地居民掘地成井,水质清冽甘甜,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当地百姓将胡铨奉为神明,认为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因此动情地将这口井命名为“澹庵泉”。

戴定实后来一直以胡铨门生自居,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置身于仕林,全仰仗于胡铨当面的指教点拨。他不仅学有所成,而且教子有方,儿子戴雄飞继承了勤奋好学的特点,在嘉定年间中举,被授任临高县学教谕,为传承文化做出贡献。戴定实晚年回到家乡之后,仍然非常感念胡铨对自己以及乡民的帮助,特地叮嘱儿子将胡铨在临高的事迹刻碑纪念以传后世。

戴雄飞遵从父嘱,于嘉泰二年(1202年)请书法家方宗万刻写“澹庵泉”石碑立于井边。又于嘉定九年(1216年)七月请琼州通判方世功撰写《澹庵泉记》一文,也用石碑镌刻,竖于井旁。《澹庵泉记》详细叙述了胡铨发现泉水的经过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还交代了戴家和胡铨的交往,让人领略到胡铨一心为民的士大夫精神。《澹庵泉记》后来一直被海南地方史志收录。

临高人从茉莉轩走向科场

自从胡铨到临高讲授春秋大义之后,茉莉轩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临高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县令谢渥特地将胡铨讲学时使用过的书桌、座椅以及笔墨纸砚珍藏起来,以示对后来者的教化,并传至曾孙谢济,直到遭遇兵祸被焚毁。

茉莉轩书院除了在当时培养和成就了戴定实等地方士子外,在后来的临高文化教育上功不可没。不少临高读书人都是从茉莉轩书院走向科场,取得相应的功名的。可以说,茉莉轩相当长时间内在临高百姓心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过往文人都会前往观瞻、凭吊,并撰写不少诗文予以褒扬。比如明朝时期的王佐,就是临高人,曾经在茉莉轩攻读,后来担任广东高州同知和江西临江府同知等职。王佐除了勤政爱民外,还擅长诗词文章创作,因此有“为官人称明仁司马,作诗堪比唐宋大家”的美誉。他非常感念当年在茉莉轩书院的攻读岁月,写下《茉莉轩》二首:“茉莉香中小小轩,历年三百尚依然。珠崖逐客才过海,南渡君臣已戴天。磊落封章轰宇宙,凄凉遗墨化云烟。我怀千古中原恨,几度经行涕泗连。”“相逢莫话绍兴年,每为先生一忧然。国是到头成底事,奸非开路逐忠贤。忍同刘豫三分国,卖却唐尧一半天。杰阁格天今草莽,乾坤犹罩小茅轩。”

茉莉轩书院在宋元明清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在临高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樊庶重建茉莉轩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李翰典、史汤德,副贡生王元输等人倡捐将茉莉轩书院移建于县署,称临江书院。民国时期,临高县政府在茉莉轩原址建立了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依然是地方教育重地。后来,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临高中学一直办学至今,是临高县最有影响的中学。临高师范学校后来和琼台师范学校合并,现在已经升格为本科性质的琼台师范学院。

胡铨在临高传播中原文化,对推动临高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临高仍有“澹庵祠”“澹庵书院”“澹庵井”“茉莉轩”等纪念场所,充分体现了临高人民对胡铨的感恩与热爱。在千年文化传承中,“茉莉轩”已经成为临高县的文化地标,凡是来到临高的游人,必然会寻访茉莉轩……(曾庆江)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