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80后海归“玩转”老北京小院儿 正文

80后海归“玩转”老北京小院儿

[休闲] 时间:2024-04-26 12:06: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89次

原标题:80后海归“玩转”老北京小院儿

“社区、玩转胡同就是后海最真实的艺术品,身边的归老老百姓就是最好的观众。作为艺术创作者,北京我们希望能够扎根社区,小院深一点,玩转再深一点,后海最后开出美丽的归老花儿来。”

——牛瑞雪

“牛牛,北京我们练完先走了,小院比赛的玩转时候,你有空来看啊。后海”快到饭点,归老一位居民探头和牛瑞雪打招呼告别。北京2016年,小院牛瑞雪和几个80后伙伴来到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27号院,用几年的时间,将这里变成了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驿站,也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社区治理创新模板。

2013年,海归回国后老嫌“没地儿玩”的牛瑞雪和另外三个80后小伙伴,在北京办起了“北京ONE艺术周”。虽一炮走红,但牛瑞雪却觉得“这事儿不对劲”。

“艺术周的确吸引了很多文艺青年和学者,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牛瑞雪琢磨,怎么能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吸引更多普通老百姓参与呢?2014年,第二届“北京ONE艺术周”直接将艺术搬到了胡同街面上。“您都不用动地儿,在家门口就能看戏、看展了。”

方家胡同、五道营、国子监,三条胡同里被“植入”了足足66个艺术项目。胡同店铺的橱窗成了戏台,亮着灯演起了皮影戏;胡同墙壁贴上了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穿着跨栏背心的爷爷领着小孙女一张一张念、一篇一篇读;胡同路灯成了舞台的聚光灯,下了工的民工掏出手机,用方言动情朗诵自己热爱的诗歌……一个月的时间,8万多观众涌进了胡同“秀场”。

看来,老百姓对艺术是有需求的。吃下了定心丸,一群人信心倍增。

但第三年,艺术节却被迫停摆。“办艺术节全靠自掏腰包,嫁妆本儿都赔光了。”那时,遇到挫折的牛瑞雪还并不知道,自己和胡同并未“缘尽”。

在一次社区公共文化交流活动中,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坐在台下找灵感。街道想进行社区营造,靠过去的老经验肯定不行。但怎么搞?怎么创新?谁也没思路。

牛瑞雪在老胡同里办艺术节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李哲的关注。“牛老师,我们有个院子,700平方米,你们进来,帮我们搞搞社区文化行不行?”活动结束,李哲立刻抛出了橄榄枝。

跑到内务部街27号院一看,牛瑞雪傻眼了。这院子曾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所在地,有的平房打着三四个隔断,有的屋子已塌了半边屋顶,满墙都是黑色的霉渍;大树的树根把院里的砖地拱得凹凸不平,拱破的水管正滴滴答答往外淌水。

院子的破败,直接把牛瑞雪“吓跑”了。半年后,李哲又打来电话。这回再一进门,一套青砖灰瓦、木梁红窗的古朴四合院修葺一新呈现在眼前,钥匙递到了牛瑞雪的手中。

2016年9月10日,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开馆。因坐落于内务部街27号,这个小院也被称为“27院儿”。

朝阳门街道给“27院儿”下了任务,在这个老年人口占60%的社区,一要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二要让年轻人回归社区。

几年前在胡同里成功办过的艺术节,被原样“移植”到了小院内。四合院里演起了环境戏剧、跳起了现代舞,法国艺术家的“梦境展”也在老北京的平房里开展。开馆一个月,100多场艺术活动吸引来了数不清的艺术爱好者。而胡同居民一边茫然地看着穿着奇装异服的“怪人”涌进涌出,一边愤怒地举报投诉:噪音!扰民!

开馆俩月,艺术节落幕,小院没人来了。胡同居民路过,隔得老远往院里偷瞄,这里是干吗的?谁也不敢进。

爱胡同的居民还有期待:“这么好的院儿给你们,闹腾了一阵,现在连个苍蝇都不往里飞!赶紧想辙,怎么办!”

搞了那么多活动,累死累活,结果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外人看着挺热闹,到了社区居民这儿,却为何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呢?牛瑞雪反思,劲儿肯定是使错地方了。谁最了解居民,那肯定是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从那起,牛瑞雪就“长”在了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天天跑去跟“老街道”“老社区”们取经。

小院不是没居民敢进吗?社区书记史海宁帮忙,把社区书画小组、舞蹈队、棋牌组都引入了院内。

第一次,舞蹈队来院内搞活动,牛瑞雪赶紧拎着暖瓶进屋,“阿姨,给你们打了热水了,放这儿了啊。”舞蹈队的阿姨们面面相觑,这地方不错,还提供服务。

趁热打铁,牛瑞雪接着试探,“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帮着找舞蹈老师,还能给大家安排舞蹈课程。”

一来二去,社区里爱好文艺、爱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都成了小院的忠实粉丝。看到院里每天出来进去的都是社区中的熟面孔,居民们也渐渐放下了戒备。有居民甚至拎着自家鸟笼子进院,指导牛瑞雪如何给小院添上北京味儿。

有了群众基础,办起的社区文化活动也得接地气才行。一天,街道纪委想让小院承办一场与党风建设相关的活动,牛瑞雪观察发现,平时搞活动,年轻人跟老年人即使站在一块儿也不交流,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何不通过组织一场艺术活动,打破两个群体间的隔阂呢。2018年,《当我像你一样》活动在朝阳门街道温情上演。15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组合“约会”,了解彼此生活。

办“北平派对”,社区奶奶翻出了压箱底的旗袍,和年轻人在四合院里翩翩起舞。办“不插电音乐会”,原本投诉噪音扰民的居民,在牛瑞雪热情的邀请下,领着孩子进门来听歌了。开“老好使商店”,老人们献出了自己几十年的看家宝,和社区年轻人一起分享生活经验。

“我想在小院求婚”“我想办影展”“我想开讲座”……小院不仅引来了社区中的老人,平时不爱回胡同的年轻人也被引了回来。就连看似和艺术毫不沾边的环境整治、拆违封堵、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项目,都被打造成了一个个品牌项目,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原来社区活动还能这么搞!”干了一辈子社区工作的“老街道”“老社区”们大开眼界。

朝阳门街道曾请第三方机构,对“27院儿”私下进行过一次民意测评。分数公布,居民满意率100%。

“27院儿”做出了名堂,全国各地来慕名学习基层公共文化运营经验的人越来越多。“社区、胡同就是最真实的艺术品,身边的老百姓就是最好的观众。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希望能够扎根社区,深一点,再深一点,最后开出美丽的花儿来。”牛瑞雪和团队的伙伴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张楠)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