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志智双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正文

志智双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娱乐] 时间:2024-04-29 03:28: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85次

  当前,志智双扶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增强攻城拔寨的脱贫冲刺期,在大力做好帮扶的内生同时,如何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动力真正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路线图给出答案:坚持“富脑袋”“富口袋”并重,志智双扶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让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内生心热起来、动力手动起来。志智双扶

  我省奋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强以更大决心、脱贫更强力度推进扶贫“三合一”,内生进一步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动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施策 增强发展能力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省聚焦贫困突出问题、重点区域,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解放思想入手,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和斗志,引导贫困群众增强主体意识、自我发展能力。

  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是有效的脱贫方式。在决战决胜百日总攻行动中,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激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支持自主创业、鼓励用人单位(包括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大对“易迁点”资金支持等,贫困劳动力可获得免费培训、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外出务工奖补,如创业还可同等享受当地创业扶贫政策,优先获得“贷免扶补”创业贷款支持。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为做好99.6万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我省超前研究、及时谋划一系列后续扶持政策措施,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积极吸引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完善后续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引导搬迁群众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不仅如此,在全面摸清搬迁劳动力底数的基础上,加强在外稳定就业人员服务管理,有序组织有意愿未外出的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技能培训、补贴等形式帮扶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对困难人员实行就业培训优先、岗位安置优先、推荐就业优先,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引导搬迁群众组建基层组织,加强自我管理服务,树立文明进步、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

  以工代赈,由政府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扶持。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家门口挣钱。2016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争取并下达我省以工代赈资金18.6亿余元,共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务工398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151人,发放劳务报酬总计超过1亿元。随着一大批农业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成,农田稳产面积扩大、乡村道路建成通行、人畜饮水问题逐步解决,以工代赈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扶贫 阻断代际传递

  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我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效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在砚山县八嘎乡易地搬迁点竜所新街的一家小饭馆里,马有福正忙着为顾客准备饭菜。他曾是被人们称做“懒汉”的人,以前因生活贫困加上家庭变故,日子越过越穷,又不思上进。在政府的帮助和村干部的动员下,马有福通过易地搬迁住上新房后,主动学起了烹饪,并用攒下的工钱开起了饭馆,成了一名餐饮店小老板。像马有福一样,在昭通、怒江、曲靖等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逐渐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辛勤劳动斩断“穷根”,开启了新生活。

  教育扶贫是摆脱思想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省教育厅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扶贫工程、“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建档立卡专项招生计划、职教东西部扶贫协作、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困难学生资助等,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2019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4.77%,129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云南成为全国第22个、西部地区第5个整体通过基本均衡验收的省份。

  4月的早晨,靖安中学校园内传来琅琅书声,昭通市靖安新区315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学生正与原初三学生一道为即将来临的中考奋力拼搏。“新冠肺炎疫情让我认识了医护人员的重要性,今后我打算去学医。”学生荣欣说。

  在会泽县东陆高中,刚考上北京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李青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当起了志愿者,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求学拼搏的经历。在乌蒙山区,一所所现代化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拔地而起,“教育拔穷根”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认可,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正走出大山,靠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培训 提升致富能力

  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除了要有想脱贫、能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更要有会脱贫的实招。对此,全省各地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引导激励等工作,为贫困群众出主意、教方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他们用辛勤劳动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能当懒汉,要努力脱贫。”看着精心喂养的鸡苗一天天长大,宁蒗彝族自治县翠玉乡春东村贫困户熊文格外自豪。在村里的大力扶持和村干部的激励下,他学了养殖土鸡技术,如今成了村里的土鸡养殖大户,腰包也逐渐鼓起来。这是宁蒗县狠抓“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以志、智双扶促进贫困群众脱贫的一个缩影。县里通过主题宣讲、入户讲解等方式,引导广大贫困户存感恩之心、自强不息,推动贫困群众由“不会干”向“学着干”转变,并在全县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就业和产业发展能力。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结合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需求,对45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烹饪、电工、建筑、汽修等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已解决搬迁群众就业35923人,实现户均1.42人就业。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实施产业项目,发展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37个。

  昭通市靖安新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靖安新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依托安置区产业就业分中心和就业服务点,分期为搬迁群众举办技能培训、有序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家庭至少有1人落实就业,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渠道、有长期稳定收入,实现产业、就业项目对搬迁户的全覆盖。

  心气高了,干劲足了,脱贫致富能力强了。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贫困地区新风扑面而来,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省上下将继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建立健全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云南网记者 段晓瑞 李海球 和茜 陈怡希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