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正文

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时尚] 时间:2024-04-29 04:37: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79次

原标题: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再添一“翼”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牦牛产业,翼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青海“第一产业”和“第一品牌”。

稳居“第一”的牦牛位置,一方面,产业源于青海是发展世界牦牛主产区,年存栏牦牛518万头,再添占全国牦牛总数的翼38%,居全国第一,青海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牦牛美称;全省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占全省牦牛总量的产业23%以上,是发展全国最大的有机牦牛生产基地。

而另一方面,再添青海省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翼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青海深入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牦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牦牛已成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惠及50万农牧户。

2020年5月,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批准建设的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入选“国家队”,可以说为牦牛产业的加快发展再添一“翼”。为此,青海省立即成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组成的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实施方案。

良种牦牛展示。朱国兴 摄

冷链物流车。陆爱卿 摄

牦牛肉精深加工。秦俞东 摄

牦牛肉分割生产线。秦俞东 摄

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战略;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2018年,省政府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拿出资金专用于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战略优势,我省通过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了牦牛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标准化冷链物流、牦牛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牦牛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带动了14家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8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产业园和2家科研院所参与牦牛集群建设,为我省牦牛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并加快了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步伐。

龙头引领,牦牛产业蓬勃发展

冬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天高地迥,滴水成冰。

走出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视野中满是萧瑟枯黄。不经意间,山坡上缓缓移动的黑色牦牛群,让人眼前一亮。黑色的牛群和枯黄的草地构成油画般的意境,为寂静的草原添加了流动的生机。

“牦牛不怕寒冷,身体很强壮,非常适应雪山草原恶劣的气候,再冷的天,都可以在外面放牧。只要看到牦牛,牧民心里就踏实。”基地的藏族员工班尖说。

牦牛是荒原的灵魂,这“高原之舟”守护着神奇壮美的高原,也为勤劳坚韧的牧人们提供生命的滋养。

在久治扎了根,同牦牛结下深厚缘分的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总经理陆爱珍坦言,“牦牛就是牧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只要打好牦牛牌、念好牦牛经、算好牦牛账,就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牧民走上脱贫路。”

在基地生产车间,流水线上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对牦牛肉进行精细分割。分割完成后,便是真空包装。

“这些都是精选的三到四岁的牦牛,这个年龄段的牦牛肉质口感最好。经过屠宰、冷冻、二次加工、真空袋装、杀菌处理等一系列流程后,再通过冷链运输,从雪域高原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基地厂长王世斌介绍着生产加工过程。

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相继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现代化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化舍饲养殖基地,成为了集牦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一体的农牧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

2019年,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及11家合作社成立了青海五三六九牦牛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在产业提档升级中的作用,体现在加工标准化制定、技术支撑、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

而青海三江一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则联合了湟源县13家农牧民合作社。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饲草种植基地、饲料生产基地、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环农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制定牦牛饲养管理统一标准、屠宰加工统一标准,引领合作社和种植户养殖户向标准化方向迈进。

“我们定期培训一线技术骨干,搞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拓展已经建成的智慧畜牧业平台,完善‘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三江一力公司办公室主任胡秉顺说。

据了解,进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中央财政将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用于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色”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全省将集中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突出围绕牦牛产业基地建设、牦牛产品精深加工、牦牛经营组织建设等重点内容,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龙头企业为主体,健全牦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一产夯实、二产提质、三产延伸为一体,青海特色优势突出、一二三产紧密融合、链条结构合理的牦牛产业集群。”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说。

“我们集中遴选打造15个牦牛生产大县和以西宁海东为主的部分地区,共同构成建设区域。该区域内,牦牛产业15县存栏牦牛约350万头,占到全省牦牛体量的70%;集群可带动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57家省级以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肉乳产量和产值体量均超过70%,具备建设牦牛产业集群的条件。”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得林告诉记者。

联农带动,圆脱贫致富梦

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最显著的变化来源于牧民们的收益大大增加。

“我们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牦牛,又以每公斤低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将牦牛肉出售给牧民。”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销售人员说:“这样,一方面让牧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另一方面又节约了牧民食用牛肉的支出,每人年平均节约支出400元,这可是给牧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9年,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收购联合体合作社10000余头按标准饲养的牦牛,辐射带动牧户3000户。2020年,公司仅是通过久治县农牧部门就向合作社的牧民群众分红60.46万元。覆盖贫困牧民480余户1942人。公司还形成了“牦牛银行”绿色发展新模式。

“当联合体牧民遇到困难时,可以把牦牛托管寄养到龙头企业公司的牧场或养殖场,牧民在公司养殖场学习管理、养殖技术。经过科学管理、科学补饲后,公司与托管牧户效益均分。因为标准化饲养,肉质大幅度改善,屠宰率和净肉率提高1-4个百分点,公司产品质量也得到提高。”王世斌告诉记者。

“通过牦牛托管寄养方式,形成牧户养殖风险由企业承担、利益由牧民和企业共享的模式,为牧区脱贫致富趟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好路子。目前,果洛、玉树、海南等州都有了五三六九公司的牦牛养殖、收购、加工基地。”赵得林说。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零售渠道受阻,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入驻扶贫832平台,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疫情期间牦牛产品销量不减反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疫情对牧区牦牛产业的影响。

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身优势,在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品牌推介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利用好“扶贫贷”资金,切实解决合作社短期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们根据合作社经营状况,采取订单合作、指定基地合作、相互入股合作三种方式,促进农牧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所有联合体成员单位在我们公司牛羊屠宰都免收屠宰费;公司还为基础条件较好的合作社提供500万元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由公司承担贷款利息。”胡秉顺介绍。

“高天圣境,生态泽库”。2020年年末,随着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绿色(有机)畜牧业暨牦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的举办,“青海牦牛”“泽库牦牛”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泽库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国牦牛、藏羊调出大县。2019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牦牛和藏羊为主导产业,倡导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格局。

2020年,泽库产业园内31个村的7539户牧户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加入到了产业园内的29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企业的带动下,采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方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产业园入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的7539户牧户受益。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牦牛产业集群区域覆盖范围内的6.22万户贫困户、18.2万人,将通过入股和就业等方式,结合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增收致富。

“力争用三年时间的努力,将青海的牦牛产业打造成为养殖群体普遍提质、加工群体普遍增效、品牌群体集中引领,牦牛产业三产集群结构合理、协调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格局。聚群区域内的牦牛肉产品量达到11万吨以上,牦牛奶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牦牛产业产值由目前的71亿元提升至129亿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表示。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打造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如今,“牦牛梦”已经成为高原上广大牧民群众的脱贫梦、致富梦、小康梦,汇聚成了一曲悠扬的动人乐章。

采访手记:集聚产业 串珠成线

牧民吃牦牛肉,饮牦牛奶,住牦牛帐篷,穿牦牛织品,取暖用牦牛粪,骑乘驮运靠牦牛……在牧区采访,记者经常听到的话就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

多少年来,传承厚重的牦牛始终是藏民族衣食住行的最主要供给者,牧民们与牦牛有着至深的感情。

在我省广大牧区以及半农半牧地区,牦牛产业是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之一。而由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维持高原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牦牛无论是在品种、地域、环境上,还是牦牛肉的营养、口感上都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受品牌建设滞后的影响,目前尚未创造出与其相匹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特色优势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带动能力不够。

“关联企业在技术、原料、配套、用工等方面既竞争又合作,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这便是集群的优势。”有人这样定义产业集群的优势。

“集群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对外部产生吸引力,对内产生自我强化力,这样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采访中,泽库县委副书记、县长更智才让对集群效应的理解,切中肯綮。

牦牛产业集群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合作社以及牧民之间紧密团结,同心协力,将品牌做大做强后,牧民直接受益。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的牧民扎西才周告诉记者,以前牧民们经常会为卖牛犯愁,现在每当牦牛集中出栏时,县里的几家大企业都会上门收购,不用自己去找买家,省了很多事儿,只要专心放养牦牛就行。

“产业兴、企业强、产品精、农民富”,这是推进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根本目的。无论是五三六九公司、三江一力公司,还是泽库产业园区,当前牦牛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产业,三产态势良好。

创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制订品牌发展规划,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作用,大力培育产业“名镇”,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品牌实力。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清楚看到,农牧民对将草场、牦牛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到合作社共同发展仍有顾虑,目前分散化养殖仍是主体,这样就无法实现分群饲养、高效养殖,打开季节性出栏“死结”还需要下很大力气。

同时,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链条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链。政府对牦牛区域品牌建设非常重视,但有些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投入少,缺乏“抱团取暖”意识,难以形成整体品牌效应。

在牦牛产业领域做了一辈子研究工作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青海牦牛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书杰对记者说,从全国来看,青海的牦牛产品呈现“量少品精”的特点,要满足各类营销渠道铺货量,就必须抱团发展,并且要标识不同产区的统一产品,以避免同一区域同一产品多个品牌。

补齐短板,实现抱团发展,将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相信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爆区域经济发展,指日可待。(王玉娟)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