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还有这么多好东西!” 数字体验官在智慧社区看到了什么?

[热点] 时间:2024-04-29 21:22: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2次

原标题:“原来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原还有多验官” 数字体验官在智慧社区看到了什么?

东方网记者王旭12月27日报道: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好东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西数尤其是字体智慧老人。

谢伯伯是社区浦西公寓楼组自治组织的成员,最近让他烦恼的原还有多验官是小区里的垃圾处理问题,社工为老人服务的好东时间与垃圾房开放时间对不上,垃圾只能堆放在垃圾房外。西数带着这个问题和为小区建设出一一份力的字体智慧热心,谢伯伯多次参加数字体验官活动,社区走进数字新社区寻找答案。原还有多验官

这一次,好东谢伯伯和数字体验官们来到了静安区的西数临汾街道。作为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字体智慧基本单元,临汾街道在汇聚数据、社区赋能治理上有何心得?是否经得起数字体验官们的“拷问”?

体验官点赞临汾街道主动向前服务意识

临汾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居住型社区,面积不算大,常住人口却达8.4万人,老年人占比高,租客也多,居民楼多为八九十年代的老楼,社区治理面临许多典型难题。如今,临汾街道是静安区探索数治建设的缩影,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更是上海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典型,也为上海一网通办的数字化治理积累了经验。

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临汾街道街道以“社区云”数据为基础,连同机关、居委13个业务应用系统中涉及到的居民、房屋、法人、事件数据,统一沉淀在了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拥有超过1000万条数据且实时更新的“数字有机体”。在算法工具的支撑下,街道充分释放大数据蕴含的数字红利,把数据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

在数据的汇集中,街道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用餐是社区居民高度关注的问题。但现在街道已经拥有3家社区食堂,还需要再开一家新食堂吗?在哪开最好?这些就都成了需要排摸解决的问题。

社区的数据库中既有老人的分布数据,也有老人在食堂的用餐数据,还有老人们爱吃食物排行榜。把这些数据在电子地图上“撒点”,直观呈现公共资源覆盖范围,在算法支持下,街道很快找到了社区食堂辐射“盲区”,不仅科学地解决了新食堂开在哪里的问题,还解决了新食堂吃什么的问题。

除此之外,临汾街道还主动挖掘数据潜能,主动解决民生难题。加装电梯是上海规模最大的适老化改造项目,也是民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数据中心借助算法分析了此前加装电梯成功的案例,形成了一个包括社区活动、公共食物支持度等多个维度的数字模型,并与目前社区居民提出加装电梯的楼组情况进行对比,集中力量推进成功率较高的楼组。

某楼组的分析模型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方法提高了加装电梯的成功率,“以往平均四五个楼组才能成功加装一个,现在平均1.5到2个楼组就能成功一个”。今年六月份,临汾街道3个小区116台加装电梯一次性集中启动,成功创造了一个小奇迹。

“数字体验官”王阿姨感叹,“他们主动向前服务的意识很好”,她是老年大学的志愿者,平时会教同龄人使用智能手机,自己也很喜欢拍照分享生活。王阿姨对临汾街道的社区食堂很有印象,“不仅关心老人怎么吃饭,还仔细到老人喜欢吃什么,去哪里吃,全市都这样就好了”,她感叹。

“老人觉得好才是确实好”

活动中,数字体验官们也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小作业。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的活动者介绍,在“数字体验官”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调研测评活动,目前已经发展出两种类型:一种只招募老年数字体验官对app适老化改造进行测评和验收;另一种既面向老年数字体验官,也欢迎志愿者、行业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加入。

体验官们在体验活动后会进行讨论,并且反馈此行的感受和建议,并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整理后反馈回相应的测评对象。“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十四五期间我们都会继续进行”,活动组织者说,我们很想知道老人们到底怎么看待数字化治理带来的城市变化,“老人们觉得好才是确实好”。

这次活动,许多体验官都对社区内的服务区印象深刻。在星辰花园小区,临汾街道打造了沪上第一个社区不打烊服务区—“数字小屋”。约15平方米的空间里,添置了“一网通办”自助机、AI“一分钟诊所”、水电煤缴费一体机、网上图书馆以及共享打印机,面向居民24小时开放。居民李先生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共享打印机太实用了!以前家里小朋友时常需要打印作业,大晚上的,我们到处找打印店,别提多着急了!现在不出小区就能随时打印,真是太方便了!”

体验官们也不客气的抛出许多细节问题,“打印一张多少钱?”“真的24小时开放吗?”“有没有志愿者值守?”“每年需要支出多少钱?”街道相关负责人一一解答 ,打印费街道补贴一部分,打印一张只要2角,小屋24小时开放,所需支持已经经过严格核算由街道支出。

居委会活动室引进的乒乓球发球机器人、五子棋机器人和“魔镜”智能锻炼设备等也让体验官大开眼界,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记录。70多岁的古伯伯本身就是临汾街道的居民,这次体验也让他更了解社区,“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作为乒乓球爱好者,他也上手体验了一把发球机器人,并立刻爱上了它,“以后我每天都要来锻炼十分钟”。

在阳曲路391弄小区打造的全市首个“家庭养老院”样板间,前来参观的体验官们直观体验了机构、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智能居家养老新模式。老人们仔细的查看无障碍设施的便利程度提出自己的问题。上海移动的网格经历冯女士则对项目落地的情况颇感兴趣,“我们也希望看一看样板案例的情况,学习一下”。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此前与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有过研究合作,她介绍,“我之前就是做养老问题研究的,这次主要是希望听听老人们的反馈”。

两个小时的参观体验结束了,体验官们意犹未尽。谢伯伯仔细分析临汾街道和此前去过的田林街道,比较了两个街道垃圾处理方案;古伯伯则计算着以后再来活动室锻炼,他是个很有活力的老人,在叮咚买菜等app适老化测评中提出了很多意见,他说,“以后有时间我还参加(活动)”。

(王旭)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