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临港“金梧桐”|他们如何让一个个项目落地“比特斯拉还快”

[知识] 时间:2024-05-02 14:03: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24次

原标题:栽下临港“金梧桐”|他们如何让一个个项目落地“比特斯拉还快”

东方网记者薛宁薇、金梧桐刘昊8月20日报道:临港智造好,栽下临港速度快……新片区成立一年来,临港拉还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何目落最好水平,个项在制度创新、地比城市开发建设、金梧桐产业支持等发挥“试验田”和“风向标”的栽下作用,亮出不少瞩目的临港拉还成果。企业在“台前”大展身手,何目落幕后,个项还有这样一群靠谱的地比人,他们默默无闻地维护着整个舞台的金梧桐“底座”,使之更加坚实。栽下今天是临港拉还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一周年,记者带你走近为临港“筑巢引凤”的这群人,听听他们这一年来如何“栽下金梧桐,引来金凤凰”。

图片说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图片由刘晓晶摄。

去年,临港新片区面向全球招聘聘任制公务员,面向全国遴选、选调公务员,共计1400余人报名,引进公务员40余名。通过各类渠道引进干部人员120余名。

在45岁的时候被聘为政府部门的聘任制公务员,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入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2个多月,如今,王亮正在努力适应工作角色的变化。

https://n.eastday.com/news/1597930122023549

(△点击上方视频了解更多TA与临港的故事)

去年12月,临港新片区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5名聘任制公务员。当时还在企业上班的王亮,一眼相中了“智慧城市研究员”岗位,未与家人商量,他便地投出了简历。“我在信息系统行业做了17年,之前也在海外做过政府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各项要求都是很匹配的,后期的面试也很顺利。”

聘任制公务员聘期为3年,年薪在50-80万。看似高薪的职位,相比王亮此前的工作还是略有降低。不过,收入并不是王亮最在意的因素。他告诉记者,到临港做公务员,只是为了圆自己早时的一个梦。“2003年我来到上海,享受过浦东开放的红利,45岁了,很想亲身参与一个城市从基础到繁荣的过程,临港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契机,在有限的任期里,我想做一些对老百姓有用的工作。”

要实现梦想,过程并不容易。作为智慧城市研究员,王亮主要负责临港新片区智慧城市的设计规划、项目审批和技术支撑。目前,新片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智慧城市项目,王亮作为技术把关人,加班加点是常有之事,加之家住浦东东方路,王亮每个工作日往返就要近4个小时。“我最大的愧疚就是不能陪伴家人,现在回过头看,当初做这个决定多少有点任性,但自己并不后悔。”王亮坦言。

由于推进中的这些项目涉及很多利益诉求方和实施方,相比从前和技术打交道,王亮现在的工作需要更多地与人打交道。谈及工作沟通的效率,王亮给同事们点了赞。“这里与我原先想象的政府机关还不一样,大家都很开放,乐于合作。”王亮告诉记者,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较少有边界感,遇到不同见解时,只要讲出道理,都能够顺畅地沟通,“这样的氛围甚至比一些企业做得更好”。

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后,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开启城市建设,这不仅催生了像王亮这样的聘任制公务员岗位需求,也对新片区内的普通公务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说明:赵治嫱在政务受理窗口工作。 图片由韩帅摄

今年5月20日,洋山港海事局获上海海事局下放的包括船舶所有权登记在内的36项行政事权,开启了新片区海事业务“区内事、区内办”的新业务模式,船舶登记和相关证书发放等工作时间,由改革前的7-30个工作日缩短至5-7个工作日完成。也是从这一天起,到洋山港海事局政务中心受理窗口办事的人越来越多。

90后的赵治嫱是洋山港海事局政务中心窗口受理岗位的一名办事员。她告诉记者,此前,这一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规费口征收以及船员的任解职,而在事权下放后,她和同事每日的工作量较以往增加了近50%,归类和搬运材料是基层办事员的工作日常。“这些下放的事项涉及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都是需要我们政务中心进行第一时间的材料受理,之后材料才能走到其他部门进行审核与审批。”

https://n.eastday.com/news/1597930122023549

(△点击上方视频了解更多TA与临港的故事)

此外,赵治嫱的岗位现在还新增了为2900多名洋山特定航线船员换证的工作。由于这些航线的船舶全都停靠在洋山港,此前船员换证时,只能到位于市区的上海海事局办理,路途遥远。而事权下放后,这部分船员在洋山港海事局就能就近实现全流程换证工作,大大缩短了船舶到港办证的时间。“船员的工作很辛苦,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赵治嫱说。

临港速度:“我们项目落地比特斯拉还快!”

2个多月前,普华永道发布《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发展报告》,给出总分83.2分,超越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现有评分。

1个多月前,涵盖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总投资约480亿元的18个重点产业项目在新片区开工建设。

“从早上8点起与第一个企业洽谈,一直到晚上6、7点,最多时一天接待了近10个项目。”一周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招商负责人向记者这样描述日常工作状态。

来自各方的实时动态,为众所周知的“临港速度”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注脚。挂牌成立一年来,临港“店小二”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使得“临港速度”增添更多内涵。

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 图片由刘晓晶摄

企业办事求快。上午申请的综合验收和不动产登记,下午就能拿到“三证”(规划资源竣工验收合格证、竣工综合验收合格证和不动产登记在内的)。8月12日是又一个高温日,全市首个三证“验登合一”项目在临港新片区完成,西德克精密拉深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首个“尝鲜者”,从临港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中拿到了还发烫的“三证”。背后,是“店小二”打通市区管委会三级,协调规划验收、不动产登记和建设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们项目落地比特斯拉还快!” 前不久刚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的商汤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杨帆,对“临港速度”颇有体会。这一新基建项目从3月签约到7月正式开工,用时仅仅4个多月。除了办事环节的减少,让杨帆印象深刻的,还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无缝”沟通。“即便是在年初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我们联系都未曾中断,反而通过在线开会等方式,确定了一些签约前的关键性规划,临港的行政部门非常‘接地气’。”

不过,审批部门的敲章速度再快也总有尽头。“几番审批改革下来,就流程环节来看,‘快’的提升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一位参与审批的工作人员曾告诉记者。

对于这一点,新片区管委会的相关部门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升“临港速度”不仅得跑,还得更加“聪明”地跑。从繁复的城市建设综合竣工验收审批入手,“容缺受理”的工作机制率先在临港新片区被探索出来。

“2月16日复工,4月16日召开推进会,6月18日验收拿证,12天后,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就正式投产了。”时至今日,积塔半导体F1生产厂房承建方项目相关负责人徐洪伟都能流利地报出从工程建设期迈入生产运营期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作为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半年前,积塔半导体的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F1芯片生产厂房主体工程在建设完成后遇到难题——根据原先的综合验收流程,在土地等部分专项验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项目无法推进,加之前期的疫情带来一定延后,项目方迅速投产的愿望非常强烈。

对此,临港建设交通中心首次采取“容缺受理”,即对质量和消防两项内容先行进行单体验收,实行“分期竣工”,为企业专业设备及工艺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节约了半年时间。而支撑这一做法的管委会层面确立的多个相关审批制度条目,也在今年7月纳入全市出台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文件中。

“‘快’的确是营商环境的一个方面,但同时,能对不同需求的企业制定个性化定制服务也很重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建交处处长朱建忠表示,“按需定制”有助于与企业、项目方等更好地发挥“同频共振”效应,将进一步探索合并不同部门的联合审批事项,配合推进“放管服”相关改革工作落地。

(薛宁薇、刘昊)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