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铁道英雄》:伴随几代人成长的“铁道游击队”又上新

[休闲] 时间:2024-05-06 15:37: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21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铁道英雄》:伴随几代人成长的海南“铁道游击队”又上新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周刊弹起我心爱的铁道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英雄又上歌谣……”这首曾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旋律,近日再次在电影《铁道英雄》中唱响,伴随不少影迷纷纷前往打卡。代人的铁道游

近期上映的成长《铁道英雄》虽然和几十年前深入人心的小说及电影《铁道游击队》在情节上并没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不属于重拍和再改编,击队但是海南由于聚焦的是革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鲁南铁道队”,再加上主题曲具有“同一性”,周刊成为大众热议的铁道话题实属应有之义。在建党百年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英雄又上《铁道英雄》体现了英雄书写的伴随新范式。

主流价值观的代人的铁道游新表达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成长此后,影视、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改编层出不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上世纪50年代,刘知侠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

新中国电影七十余年的发展史上,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们在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方面功不可没,因此也诞生了《铁道游击队》等难以逾越的经典,成为几代人心中共同的集体记忆。那么,近期上映的《铁道英雄》能给大众什么样的新期待呢?

近期上映的电影《铁道英雄》同样取材于“鲁南铁道队”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铁道队活跃在枣庄临城一带,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同样是表现抗日战争,《铁道英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元对立的表达模式。在先前的同类作品中,为了强化主流价值,多是表现我方的英勇顽强,而对对手的表现则过于脸谱化、扁平化。《铁道英雄》除了正面表现以老洪、老王为代表的铁道游击队骨干的言行外,也花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反派角色藤原。藤原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是在自己三个曾经的部下被游击队暗杀的情况下来到临城“主持工作”,由于实战经验丰富,体现出明显的“智商在线”,这无疑是一个让铁道游击队非常头疼的对手。但是,正因为不回避对手的强大,才能更好彰显我方英雄的沉毅果敢。斗智斗勇远比先前的“英勇无敌所向披靡”更有说服力。

《铁道英雄》海报。

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在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好看”成为表达的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商业化表达成为时代之需。在英雄人物的设置上,《铁道英雄》有意设置一文一武、一正一邪的角色,在把握冲突性的同时,形成较好的剧场效应。张涵予扮演的老洪有勇有谋、果敢沉毅,是对先前草莽英雄的极大改写。范伟扮演的老王是一个嗜酒如命、在日本人面前点头哈腰的“汉奸”,却又是一个胸有城府的我方情报员。正因为两者密切配合,和日军进行不同战场的交锋,才打造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道尖兵”。

突破大众的期待视野,是主流价值观新表达的一个内在要求。当下的电影观众呈现年轻态,强化冲突性成为影视表达的必然选择。《铁道英雄》将情节有意设置成“看——被看”模式,极具戏剧张力。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洪行走在铁道上可谓是游刃有余,但是藤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藤原到达临城之后很快就发现端倪——他通过高倍望远镜监视着车站的一举一动,这使得铁道游击队始终处于“浑然不知”的被看得紧张和压抑之中。尽管观众对相关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仍然时时为身处逆境的游击队员捏一把冷汗。当然,最终的“见招拆招”使得影片回归主流价值观表达,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意识形态和商业逻辑的缝合。

类型化叙事的新突破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影像叙事,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叙事逻辑,即初显身手取得胜利——遭遇强大对手碾压——化险为夷克敌制胜。这种经典的三段化式的类型化叙事在《铁道英雄》中也得到鲜明体现。

影片《铁道游击队》(1956)海报。

《铁道英雄》中,一开场就是惊险刺激的商行刺杀和劫车场景,去除心头大患的快意以及劫车的高难度,都使得观众对我方英雄频频点赞。但是新来的日军负责人藤原却是一个狡猾的难以对付的人物。在他的安排下,游击队员再次劫车时遭遇埋伏,不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导致几位核心成员喋血雪原。在日军面前“如鱼得水”的老员工老王的卧底身份也被藤原发现。可以说敌我双方进入一种你死我活的胶着状态,甚至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我方处于下风状态。因为我方始终处于“被看”的境地。最终,在巅峰对决中,英雄以生命为代价与顽敌同归于尽,同时也完成了上级指派的任务,荡气回肠。还需要说的是,片中主要英雄人物老洪、老王英雄献身的场景,是在指导员老李及众队员的凝视中得以呈现的,更是彰显出“革命自有后来人”的叙事逻辑。

新时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在尊崇必要的类型化原则的同时,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突破,才能真正赢得受众。《铁道英雄》在叙事上有意使用了明暗线交织的方式来冲击大众的感官系统。

对于影片来说,视听盛宴是必然要求。在这方面,《铁道英雄》直接表现了老洪等人的战争场景。作为明线,通过特效以及剪辑技术,在相对封闭却又流动的列车空间打造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观众在紧张和揪心中收获酣畅淋漓的感官体验。

但是,影片如果仅仅停留在视听效果上,必然流于肤浅的动作戏而缺乏必要的深度,同时对革命叙事来说也是一种本质伤害。面对这种情况,《铁道英雄》较好地启用了以老王为代表的暗线叙事。比如老王和藤原之间的相互试探、语言交锋以及肢体动作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紧张氛围。而对于着墨并不多的女护士庄妍,影片也通过基本的动作和表情来刻画,从而完成了对暗线的补充。

好的影片,一定是在恪守基本叙事逻辑的基础上,既把握视听效应,又强化心理感受。《铁道英雄》在坚守主旋律叙事的同时,给了我们相应的启示。

群体性形象的新呈现

既然是为英雄们立传,塑造英雄形象自然是应有之意。《铁道英雄》中塑造的英雄群像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电视剧《铁道游击队》(1985)海报。

和西方诸多影片中的孤胆英雄相比,国产影片更倾向于塑造英雄群像。《铁道英雄》在把握英雄共性的同时,更强化英雄的个人化叙事。因此,无论是“铁血队长”老洪、“笑面卧底”老王,还是“武器专家”亓顺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老洪的形象表达上,《铁道英雄》坚守一贯的“高大全”形象。作为经验非常丰富的一线战斗英雄,老洪甫一出场就是严肃、冷峻、胆大心细,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是一以贯之的“硬汉形象”,基本没有发展变化。这种塑造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但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脸谱化”。但是,其他英雄的故事对此形成了有效补充,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老洪的刚毅形象,另一方面则丰富着革命队伍的构成。

老王在《铁道英雄》中的表现可谓精彩绝伦。这个没有家、没有亲人的跛脚人,只能靠在日本人面前卖笑和谨小慎微讨一口饭吃,是一个让人觉得讨厌的“汉奸”。片中通过他机智传达情报、面对强敌和死亡时的谈笑自如等细节的表达,在力求喜剧化的同时,又实现了人物身份的逆转,让人感慨万千。老王是对我方英雄中“硬汉形象”的有益补充。

庄妍从一个胆小寡言的日军部队小护士成长为我方革命战士;在哥哥为革命牺牲后,亓顺勇敢加入铁道游击队……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是小人物,但是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最终都成为革命英雄。这种群像表达,表达了革命的正义性,从而更好地彰显了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曾庆江)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