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徐光:奔波10余载 只为一粒种

[探索] 时间:2024-04-27 15:04: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14次

  在火辣辣的施甸师徐太阳底下挥汗如雨,在浓密扎脚的县水禾苗中不停穿梭,头顶上蚊虫追逐,长乡裤管下两腿是农业农艺泥,一站就是综合中心载只种几个小时,这是服务水稻育种的工作环境。

  “为农而学,高级光奔学而为农。波余”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徐光参加工作28年,为粒其中有11年奔波在施甸县水长、施甸师徐由旺、县水仁和3个乡镇的长乡稻田里。他说:“我最高兴的农业农艺事,就是综合中心载只种看到一个个繁育品种试种成功,一项项产量纪录被打破。服务”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水稻两用核(光温敏)不育系的繁殖与育种工作落户施甸县水长乡,徐光从此与水稻育种工作结缘。虽然已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7年,但他对水稻繁育工作了解并不多。

  “农业要做得好,种业是关键。而育种最需要匠人精神。”徐光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来不得半点马虎。为补齐技术短板,从每年播种到收割的6个月里,他和团队成员每天都坚持到田里仔细观察、记录。对搞不懂的技术,他就发图片、视频向专家咨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3月,在18亩水稻繁殖验证中,平均亩产量526公斤的产量,高出其他地方1至5倍;2011年9月18日,又以743.8公斤的亩产量,创造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世界最高纪录;2018年,以百亩方平均亩产643.14公斤和千亩片平均亩产493.3公斤,再次创造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大面积繁殖产量最高纪录;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施甸县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2017年12月,我有幸到长沙向袁隆平院士汇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施甸的繁育工作,他对我们的努力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还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徐光深情回忆。

  11年来,袁隆平院士的6名弟子先后来到施甸县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工作。目前,基地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197个、繁殖种子781.66万公斤,占全国需求量的80%以上。全国11家科研院(所)和32家企业到施甸开展不育系选育与繁殖工作,并形成了“科研院(所)+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

  在施甸县,徐光和他的团队让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繁殖水稻种子,每年稳定增收1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0.5万元,实现稳定脱贫。“让农民致富、土地生金、粮仓丰盈,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有着26年党龄并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称号的徐光说。

  短评

  为农而学,学而为农。行走田间地头,服务十里八乡,全国“最美农技员”徐光坚守农业生产一线28年。为了一粒粒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他11年如一日,不在单位里,肯定在稻田;不在家中,还是在稻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是徐光一生学习的榜样;乡亲们热切的盼望,是他坚持前行的力量。一身泥土味,两袖稻花香。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追寻梦想,这样甘于平凡的坚守更显珍贵。

  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农村发展是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需要有人守望乡村,需要有人选择“平凡”。相信,有更多像徐光这样忘我的建设者、执着的追梦人,中国梦会更美。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