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密集发力个人碳账户,至少15家银行尝试替代客户权益,跨机构互联互通仍是难题

[百科] 时间:2024-05-01 18:07: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4次
财联社7月13日讯(记者 郭子硕)签到获得碳能量,金融机构碳能量换客户权益。密集

  近日,发力不少用户向财联社记者展示自己通过碳积分换取权益的个人构互“战绩”。“比如工商银行累计2500g碳能量能兑换1元立减金,碳账替代通仍建设银行每1kg绿色能量可以换外卖满减券。户至”广州白领夏先生告诉财联社记者,银行虽然碳能量置换的尝试权益不同,但各家银行基本上都是客户跨机通过转账汇款、生活缴费、权益开通数字人民币等方式建立碳能量规则的联互。

  碳账户赛道群雄逐鹿。难题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金融机构已有工商银行、密集建设银行、发力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济宁银行、北京银行、桂林银行、甘肃银行等至少15家银行推出碳账户,大多数为个人碳账户。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告诉财联社记者:“金融机构推出碳账户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促进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商业银行探索金融价值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可引导用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推动新消费行为低碳化绿色化。”

  个人客户权益体系向ESG倾斜

  多家银行更新个人客户权益体系,而主流调整的方向为碳账户。

  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手机银行支持“签到+完成指定的任务”领“香蕉”,“香蕉”可兑换1-100元不等的微信立减金。不过工商银行宣布,8月起“香蕉”将升级为“碳能量”。工商银行的权益体系载体变更,这意味着个人碳账户在整个客户权益体系的关联更加紧密。

  自2022年5月上线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后,招商银行也于近日推出“碳寻星空”。用户通过完成线上转账、线上缴费、线上快捷支付等低碳行为,获得星光进而获得兑换惊喜。同时,招商银行也透露,后续将有更多低碳任务上线,兑换奖励。

  除上述两家银行外,有股份行人士透露即将推出系列性、延续性的碳账户活动。

  除了碳能量兑换实际权益,已有银行试水将碳积分挂钩其他业务,以降低其他业务的办理成本。比如,衢江农商行依托个人碳账户,面向个人客户创新推出“点碳成金贷”。银行按照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提供特惠政策。

  根据衢江农商行该方案,假设一位农户因购买农机需要,向该行申请贷款30万元,按照以往农户普惠授信情况,只能获得20万元、年利率6%的贷款。如果该客户符合“深绿”资格,在未增加任何资产证明的情况下,他成功置换到额度提升50%、利率下调30个基点的30万元信用贷款。

  多家金融机构集中发力碳账户,是因为消费端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022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也曾指出,当前全球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

  “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李菁指出,碳账户这个概念就是对个人低碳生活产生引导,通过有吸引力且可持续的公益激励机制将低碳场景延展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碳账户通过鼓励个人的绿色消费反过来推动生产侧的技术、研发等进行转型和升级,最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终极意义之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碳账户碳减排核算规则、数据获取及计量标准不一,碳积分不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商业银行此举更多是一种引流和运营手段。

  部分机构局部启动“互联互通”

  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个人“碳账户”,意在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引导更多用户参与到绿色消费。

  不过,金融机构开设个人碳账户,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碳账户难以互通、互认、互换。在国家“双碳”战略下,中国银联与中信银行创新开展“低碳计划”与“中信碳账户”互通合作,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菁来看,碳账户产品纷纷涌现,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协作和机制设计。此外,碳普惠具有面广、量小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碳账户资产”变现难、碳减排计算难普遍存在。

  李菁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个人碳账户主要面临三点难题:碳排放数据的采集与核算缺乏统一标准;碳账户数据应用缺乏互联互通机制;数据安全及风险管控缺乏机制保障。

  “目前阶段,个人碳账户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金融机构,亟需统一各类碳普惠行为的量化核算方法,明确减排量与碳积分之间的转化关系,实现量化核算体系及信用转化体系的标准化与统一化。”李菁补充。

  可喜的是,部分金融机构已启动碳账户互通工作。7月12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与中国银联签署碳账户业务合作,双方下一步将共同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创建“碳账户互通体系”,将双方碳账户即“中信碳账户”和“云闪付”APP“低碳计划”相互接入、开放连通,实现账户互通、数据互通、碳减排场景互通,并逐步实现碳账户的互认和互换。双方将携手发挥金融科技力量,赋能碳普惠创新,引导大众积极参与绿色生活。

责任编辑:宋源珺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