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泛摩尔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娱乐] 时间:2024-04-29 04:47: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6次

原标题:第一届泛摩尔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5月23日报道:第一届泛摩尔产业高峰论坛5月23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第届本次论坛由嘉定区人民政府、泛摩峰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指导,尔产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主办。业高逾300名政产学研各领域嘉宾参加。坛上

嘉定区委常委、学举行副区长傅俊在致辞中表示,第届嘉定是泛摩峰论上海集成电路“一体两翼”格局中的重要一翼。面向“十四五”,尔产嘉定区与上海大学开启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业高共同推进上大微电子学院和上大科技园建设,坛上打造环上大科技创新圈。学举行希望与会嘉宾在论坛中充分交流,第届碰撞思维火花,泛摩峰论共同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尔产欢迎将集成电路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带到嘉定。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通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以及当今新时期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建院这三个重要时间点,分享了上海大学与中科院系统和嘉定区合作办学的渊源,表明了上海大学“追卓越、创一流”的初心与使命。汪校长指出,依托嘉定校区创办微电子学院是天时、地利、人和,上海大学有责任、有信心把微电子学院打造成区、院、校合作共赢的新高地,为嘉定、为上海、为长三角、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培养集聚更多创新人才,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做出上大应有的贡献。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做了题为“后摩尔时代的芯片挑战和机遇”的主旨演讲。报告指出,回顾我国60年来集成电路研发,早期我国的科研启动时间和取得的水平都在世界一流水平上,但后来我国对产业化驱动力度不够,对产能提升不够,产业化导向的氛围没有形成。当前国家最缺的就是以产业技术为导向的科技文化,不能产业化的技术是无用的,产业应用是对微电子技术价值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瑞士工程院院士Peter Seitz、日本东北大学教授羽根一博分别从光电子、传感器和可穿戴医疗电子三个微电子学院主攻方向做了题为“光电一体化(EPIC)与5G未来”、“MEMS Sensors for a Smart Society”和“The future of healthcare ‒ and the fundamental role played by microtechnology-enabled wearables”的主旨演讲。

余少华院士介绍了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的工作,指出,国家在信息光电通信领域需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解决产业化短板问题;探索创新转化机制,实现成果高效转化和自我造血;建立中试验证平台,疏通衔接产学研上下游。羽根一博教授从新型位置敏感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微镜与传感应用以及基于GaN和Si的半导体感知和探测器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Peter Seitz院士指出,通过纳米传感技术实现对人体的各项特征的实时监测,“治未病”,是未来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用微纳技术制造的无创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应用于人体多项生化指标监测,通过实时检测汗液中的多种物质,可分辨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古元冬做题为“产教融合打造泛摩尔产业学院”的主旨演讲。报告指出,上海大学建设本硕博一体化、准工业化、国际一流的微电子学院,为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发挥嘉定区“泛摩尔”产业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泛摩尔”产业学院。建立契合产业需求的“四个一”培养模式(一次芯片设计、一次工艺流片、一次封装测试、一个创新项目),实施设计、验证、工艺、制造、设备、应用系统全链条培养,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傅文婧)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