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中、魏巧,这对夫妻种的田到底多有科技感?

[知识] 时间:2024-05-04 08:46: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25次

一个是孙振农学博士,一个是中魏种土壤学硕士。6年前,巧对孙振中和魏巧分别从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辞职,夫妻一起回到镇江从事农业生产。底多

眼下,有科正值小麦田间管理和产量形成的技感关键时期,两人的孙振主要工作却不在田间地头,而是中魏种在一个虚拟空间——数字化农田。

每一块农田

都有自己的巧对档案

孙振中介绍,每一块农田有自己的夫妻二维码,它的底多作用一是安排农事作业,二是有科可以追溯到每一个田块。收割、技感施药和播种……每个过程都会有。孙振这样就等于给农田做了一份农事记录档案。

通过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魏巧和丈夫种植的2万多亩农田,亩产已达1100斤,农田管理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魏巧和孙振中都出身农家,魏巧的父亲魏云烽是镇江新区的规模化种田大户。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魏巧曾获得总书记的勉励: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镇江调研期间,赞扬了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看过新闻后,魏云烽连夜给已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女儿魏巧打电话,总书记都这么肯定赵亚夫老先生,你们有没有考虑回来接我的班?

魏巧回忆,虽然父亲当时是笑着说的,但对她的内心触动很大。每次看到父亲在这么大面积的田里,开拖拉机都得跑上半天,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的。魏巧说,父亲对‘三农’事业有情怀,我外公也是农田水利的高级工程师,我们三代人都有一个梦,就是怎么来圆我们自己的农业梦。

夫妻俩双双辞职回乡

摸索出了数字农业雏形

2017年,魏巧和孙振中夫妻俩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回到江苏镇江,在父辈创立的农业公司基础上开启二次创业。

回乡第一年,孙振中带人在周边试种了一千亩地,开拖拉机、做机械维修、抛稻种、拉稻种、雇社会化服务队伍,直到水稻收割以及销售,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操作。

谈及和做博士论文的差异,孙振中称,做到实际的时候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大学生过来实习,同样是卸一车33吨660袋的化肥,我们和农民一起不到一个小时就干完了,我带着这19个年轻人干三个半小时都没干完。

但是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角度上看,降低劳动强度也是他们追求的一个点,把劳动强度降低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魏巧和孙振中发现农时最讲效率,只有将自然地理信息系统、无人驾驶、遥感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才能更加精准地评估气候影响,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做好提前统筹。

他们积极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

将培训课堂开进田间地头

他们培养了更多新农人

6年来,魏巧和孙振中改经验种田为科技种田,建立起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模式输出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先后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一万余户农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3000多人。

多年的亲身实践,魏巧深知人才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22年,她被江苏大学聘为产业教授,与江苏大学农机学院共建培训学校,将培训课堂开进田间地头。

目前,魏巧夫妇正计划向省外扩大规模,培育更多新农人,促进农业产业化,农场也将发展多元化经营,从目前的稻麦轮作拓展到稻油轮作、种养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