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赏樱花引发服装争议 揭秘真实“汉服”演变

[综合] 时间:2024-05-05 19:14: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91次

  近日,汉服武汉大学保卫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武汉男子发生肢体冲突一事引起广泛讨论。据媒体报道,大学事件起因之一是赏樱实演保卫人员称穿和服不能进入。当事人则再三强调,花引自己穿的发服是“唐装吴服”。这很快在网上受到关注,装争啥是议揭“吴服”?与汉服又有什么渊源呢?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福建汉服少女舞蹈表演。 刘可耕 摄

  “吴服”是汉服什么?

  对“吴服”,有一种说法认为,武汉和服在日本又叫“吴服”。大学“吴服”来自中国的赏樱实演“吴地”。

  也有说法称,花引最初“吴服”指的发服是历史上从三国时期吴国传入日本的织物。而“吴服”还有两种意思,装争一个是和服用的织物的总称,另一个是为了与“太物(粗浅织物)”区分,表示绢织物。

  据史料记载,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经高句丽至吴地,求得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织工至日本。

  “一般‘吴服’指日本人在中国吴地一带学到的中国服装样式。一部分是汉人移民日本带过去的,一部分是日本专门到中国来学的。慢慢在日本有了专门的名称,叫做吴服。”学者龚鹏程分析。

  龚鹏程解释,那些吴服融合了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服装样式,日本人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他们后来的一些服装,即现在说的和服。

  汉服的“演变史”

  事实上,汉服的历史要更为悠久。它又称汉衣冠、华服等。《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为来自台湾鹿山文社的汉服爱好者认真观看展出的一件按文物还原的袖展345厘米、衣长200厘米的绀青色绢复袍。中新社发 刘可耕 摄

  夏商西周时期,汉服的样貌大致确定:以交领、右衽、系带为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以深衣为主,主要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男女均可穿着。汉蔡邕《独断》记载:“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由此可见“汉服”的名称。

  此时,最初女子“曲裾深衣”比较常见: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看上去有点像个“喇叭”。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此前,在汉墓中曾发现襦裙实物。

  唐代女子服装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为裙、衫等。有资料显示,隋代及初唐,女子的短襦是小袖,下着长裙,裙腰很高,有些甚至在腋下,再系上丝带,显得特别高挑。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女子所穿的裙子比唐代短一些,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明代服饰则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的特点,男装基本沿袭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的传统式样,女子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去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款式。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