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共政策着力点 正文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共政策着力点

[娱乐] 时间:2024-04-30 12:14: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次
目前,收入国家统计局定义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4亿多人。考虑到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共政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力点规模还是不够大的。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迈向橄榄型社会是收入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14亿多人口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群体要想让总人口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共政作用,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力点消费需求,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收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群体而这个结构的共政形成需要增强社会流动。  橄榄型社会结构尚未形成  北京日报发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蔡昉文章表示,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收入特别是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的共政横向流动性已经显着增强,包括人口跨城乡、跨省份、跨东中西部地区、跨产业、跨行业、跨职业、跨企业等大规模的横向流动。从这些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高度流动的社会。特别是,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在过去几十年,既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宏观经济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阶段,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但是两者之间还有差距,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仍然在0.4以上。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虽然人口的横向流动比较充分,但纵向流动还不够,也就意味着中国尚未形成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人们在教育水平、职业身份、收入分组等各方面的平等向上的通道还不够畅通,或者说纵向流动没有伴随着横向流动同步取得进展。  目前,国家统计局定义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4亿多人。考虑到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还是不够大的。按照目前采用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根据这个标准,我们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五等分分组数据来看,符合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主要还是在城镇的高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可以说还没有构成很大的人群规模,就是说橄榄型社会结构尚未形成。  制约社会流动的因素  文章分析,橄榄型社会结构未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流动的不足。那么,制约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中国社会的横向流动在很长时间是非常通畅的。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这种社会流动性,至少是横向流动有减慢的趋势。从一定程度来说,中国早期增长速度快、教育发展快、产业结构调整快,使得那个时期出现大量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即人们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同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机会。一旦这种机会变少,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流动就具有了“零和博弈”的性质,也就是说部分人获得改善的机会,就有可能减少其他人的改善机会。因此,总体上来说,经济增长减速对社会流动性是有负面影响的。  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2021年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就是综合考虑出生和死亡后的自然增长率是0.34‰,2022年很可能就达到零增长。同时,202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比已经达到14.2%,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也会降低社会流动性。首先,从个体层面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倾向于较少追求职业的变化、居住地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横向流动趋于降低。其次,从总体层面看,个体年纪变大降低变化意愿这个微观特征,也会汇总成为老龄社会降低社会整体横向流动的宏观特征。横向流动的减弱必然降低纵向流动性。最后,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进入老龄社会后,需要顺应变化形成一个老年友好型的环境,包括就业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等,而这种环境的形成也需要假以时日。在此之前,上述因素都产生降低社会流动性的效果。  应该说,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符合发展阶段变化规律的,老龄化也是不可逆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降低社会流动性的效果也难免。但是,通过解除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有巨大的社会流动的空间可供拓展。  中国有两个关于城镇化的指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达到64.7%。另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前祗有46.7%。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占比,还显着低于常住城镇的人口占比,二者之间18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的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也说明这部分实现了横向流动的群体,未能同步地实现纵向流动。可见,现行户籍制度仍然是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体制障碍。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