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他两个多月没出过隔离病房大门

[娱乐] 时间:2024-04-30 03:49: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2次

原标题:上海故事:他两个多月没出过隔离病房大门

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上海24小时灯火通明,故事过隔不分昼夜为生命亮着灯。两个离病

8月17日傍晚,多月又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送来,没出门上海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房里,上海五位医生穿着厚重的故事过隔防护服正在连夜进行紧张地检查,了解新来的两个离病新冠肺炎病人病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赵隽和同仁一直忙到第二天清晨,多月直至摸透每个新进病人的没出门情况才得以喘了口气。

今天是上海中国医师节,对于做了二十多年儿科医生的故事过隔赵隽来说,是两个离病又一个和新冠肺炎病毒抗争的24小时,绷紧的多月那根弦始终没有放松过。

一天查房就要4个多小时

一早八点多,没出门还未休息几个小时,赵隽又精神满满地准备进入应急隔离病房。等到赵隽熟练地穿好防护服、带好护目镜和口罩,佩戴正压呼吸器,还没进入A2病房,自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大蒸笼”。

作为救治新冠肺炎第一线的医生领队,赵隽带着其他几位医生“隐身”在防护服下对每个病人的病情指标进行充分测评,“这几天病人陡增,八十多个病人一轮查房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早晚各一次查房,严密监控病情,一天下来仅查房就要四个多小时。

和最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相比,而今住在上海隔离病房里的病人没有一例危重,属于普通轻症病人。医生对新冠肺炎病毒也已经有充分地认识,对治疗已有一套成熟的方案。但是这一切利好,并没有让赵隽感觉到一丝轻松。

“压力不言而喻!”在与新冠肺炎病毒博弈的日子里,赵隽定下了目标:敏锐识别病重患者,早日干预阻止病情恶化,时刻提醒自己及工作人员严格防控避免院感。

在隔离病房里,赵隽每天的工作特别忙碌,“在这里,你能真正体会到何谓忘了自己”,对病人随时监控指标变化、为即将康复的病人评估出院状况、随时待命接收新确诊的病人并以最快速度摸清情况给予治疗方案……

赵隽说,每天的心情是起伏的,有面对指标异常的治疗压力,有接收新病人的紧张,也有看到病人康复出院时的开心,“7月以后,病房里病人数量一路下降到二十几位,再到十几位,八月初只有十个不到。而后开始了一路反弹,有几天每天都有十几例病人入住,那几天病房里又住满了,压力又上来了。即便那样,我们也不能乱,必须有条不紊。”

向医院申请再战一个月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线工作状态,赵隽已经足足持续了两个多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医生只要进入应急病房,就自动被隔离。两个多月来,赵隽还没有出过A2应急病房大楼的门,没有感受过今年上海超长的黄梅天,没有感受过上海持续高温的八月天,能感受到的就是穿着防护服陪在病人身边,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每天吃睡在清洁区,陪病人在隔离病房里,没有白天黑夜,赵隽却依然很乐观,“从一月份到现在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是我向医院申请再战一个月。”

实际上,赵隽的一线抗击肺炎疫情经历已经长达半年,这是赵隽第三轮和新冠肺炎的博弈。每一轮,赵隽都有不同的任务,他也见证了上海新冠肺炎救治的整个历程:

第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开启之时,赵隽的任务是在指挥中心,这里每天汇聚全市最优势医疗资源,上海救治专家组张文宏、胡必杰一同远程会诊,赵隽就成为专家组的后援团——负责数据统计、信息收集。资深小儿科医生的他也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了救治新冠肺炎的方案。

第二轮,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从3月2日开始。赵隽“留守”医院,以便紧急召唤。随着儿童患者的不断收治,3月23日16点许,赵隽接到院医务部的紧急通告:立刻入驻应急病房。接到命令,他来不及通知家人,10多分钟就到A1病房楼下,在第一线和病人零距离抗疫。到5月3日,6周的工作圆满完成,期间共有儿童28人、成人96人出院,无任何工作人员感染。

第三轮从6月18日开始,赵隽再次进入A2新冠病房,每天都耕耘在这片熟悉的“田地”上。

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

除了救治好每个新冠肺炎的病人,让隔离病房快乐温馨是赵隽的另一个小目标,他不经意间成了儿童新冠肺炎小病人眼中的大哥哥。

赵隽坦言,一开始是担心错过每个小细节导致延误病情,所以每天会数次和小患者交流,给小患者讲故事,以此知晓小患者们的病情变化。因为每日的细心呵护,这些小患者都很喜欢这个大哥哥。作为儿科医生的他还担当起了给孩子们采集咽拭子的工作,

赵隽说,从3月份开始,以境外输入病人为主。病房成了小联合国,各种语言都有。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障碍。于是,医生们就用翻译器和病人们交流。他们还请来志愿者,建立微信群,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状况,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赵隽只是1312名抗疫医护人员中的一员。从1月中下旬,这里就成了抵抗新冠肺炎病毒最前沿的堡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个成功救治的生命背后,都是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的忘我付出。(陈里予)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