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 正文

“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

[焦点] 时间:2024-04-30 22:31: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71次

原标题:“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

1945年4月,坐对苏德两军对峙在柏林城下。手板思考在苏军指挥所里,凳上朱可夫对他的问题坦克司令卡图可夫说,设想你是坐对德军的司令官古德里安,你有23个师的手板思考兵力,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摩步师,凳上朱可夫兵临城下,问题而后续部队还远在柏林150公里之外。坐对面对这种态势,手板思考你准备怎么行动?卡图可夫回答:“那我就使用坦克从北面攻打,凳上切断朱可夫元帅的问题进攻部队。”朱可夫运用“反证法”,坐对进行了一次对抗性的手板思考实地推演,预判到敌人指挥和用兵的凳上策略,最终赢得了柏林战役的胜利。

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调动敌人,要让敌人掉入你的口袋,关键的一条就是像朱可夫那样,善于“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以己度敌,反观以求。何谓“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具体说就是指挥员依据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场态势,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通过心理位置互换,站在敌人的角度,运用敌人的思维,来推断敌对我行动的可能认知及采取的对策。尔后,根据这一推断,针锋相对地制定出高敌一筹的计谋和策略。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上,一方的机会,就是另一方的灾难;一方的胜利,就是另一方的惨败,敌对双方无不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战胜对手。善战者总能发掘出敌人思想认知上的“不备”,作战部署上的“不意”,武器使用上的“死角”,从而一招中的、一击致命。探究其中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些指挥员深谙换位思维之道,在深入知彼中摸透了敌人,在给对手当“军师”中准确预判其只会这样、而不会那样。

腓特烈大帝在《战争通则》中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是敌人,我会制定怎样的战略?”这是他对自己的诘问,也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1948年,我军在碾庄包围敌黄百韬兵团后,蒋介石对邱清泉兵团下达了必须奋力驰援的死命令。刘伯承获悉后只派少量部队抗击邱清泉东援,并笑着说:“他是不会真心东援的。”果然,邱清泉在象征性驰援后就按兵不动了,他说:“东进要路过商丘,商丘就是‘伤’邱嘛,出兵东进,于主帅不利。”试想,如果没有刘帅对邱清泉性格的了解,没有站在对手立场上思考其东进驰援的“小心思”,指挥怎能如此举重若轻、胸有成竹?

与换位思考相对立的,是镜像思维。秉持这种思维的人,往往用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敌人,以己方会采取的行动来推己及人,形成对对手行为的分析预测。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莫过于“曹操败走华容道”了。曹操三次选择性判断失误,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诸葛亮的围堵方案,结果步步错招,险些命丧华容道。现在我们的一些演习演练,敌情设置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对手怎么听话就怎么设,怎么好对付就怎么设。这种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不纠正,将来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当今时代,战争爆发更加突然,战场界线日益模糊,信息真假难辨,战机稍纵即逝,在这种情况下要“坐在对手板凳上”思考问题更加不易和难得。各级指挥员必须强化练兵备战意识,注重从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上深入分析对手惯用的招数,并以对方的思维套路,来审视我作战准备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根据战场上的发展态势,善于从蛛丝马迹中适时推断敌方行动的调整变化,做到敌变我变、主动求变,始终快敌一步、高敌一筹。如此,方能谋敌而不被敌所谋,制敌而不被敌所制。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张西成)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