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描绘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新画卷

[探索] 时间:2024-04-28 05:22: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42次

原标题:【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描绘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新画卷

【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现场。牢铸省委统战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9月的中华族团族团青海大地,蓝天白云、民族描绘景色迷人、共同国民硕果累累。体意行走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识创土地上,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建全结进结新情景。生活在这里的步示汉族、藏族、范省回族、代青土族、海民画卷蒙古族、牢铸撒拉族等各族群众,中华族团族团手挽手、民族描绘肩并肩,共同国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描绘着新时代建设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围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所有市州(8个)建成全国示范的省,第一个建成全国示范县市区数量过半(23个)的省,第一个一次性荣获全国模范集体县市区数量最多(10)的省,提前实现了“三年打基础、八年创先进”的奋斗目标,“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青海城乡街道、广场、公园、车站,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

西宁市城东区慈幼社区是个汉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辖区,在北园巷37号院里,各族居民自发结对认亲,每天学习、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居民谢海英说:“在这个院子里,居民们互相帮助就像亲戚,一家做饭百家香,一家有难大家帮。”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突出政治引领,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奖,凝聚起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获得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奖。省政府与国家民委签署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十八大以来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省部共建先例。在全国率先制定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建立动态管理、优续劣汰机制,形成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先后委托科研院所对果洛、海北开展评估,把裁判权交给社会,探索形成创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2019年底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战略,努力推动新时代我省创建活动提档升级,始终保持高位推动创建的良好态势。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600万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近年来,我省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创建活动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分类施教、“滴灌”滋养、绵绵用力,连续30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先后举办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网络有奖答题等活动,使民族团结理念深入千家万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多的省。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了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贫困帽摘了,致富梦圆了,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近年来,边麻沟村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托乡村旅游产业脱贫攻坚,将一个只有290户贫困人口的“穷山村”,变成了年接待旅游人数60万人次,人均收入1.5万元的“美丽乡村”。使这个藏、土、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占比76%的贫困村,成为了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村”。

换大门、修栈道、开农家院……走进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扶贫项目车间内,村民们正忙着裁剪、缝制、熨烫,一块块布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衣裤。扶贫车间主要以订单生产的方式加工民族服装,每年约生产各类民族服装7万件,140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如今,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靓”了,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了……脱贫攻坚在本康沟村结出了硕果。

发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省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态势,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态强省战略深度融合,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编制实施涉藏州县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2019年土族、撒拉族两个青海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深入推进精神脱贫工作,积极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过和谐文明新生活。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项目,实现旅游收入561亿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发展,形成了各族群众携手脱贫致富的新产业,连续举办各族群众参与的全省刺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在各领域、各行业精心打造了能够立得住、叫得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和品牌,创建工作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成为引领新青海建设事业的重要抓手。

创新发展民族工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我们采取‘互联网+’的治理方式,在每个楼院每栋楼房设置了楼栋长和信息员,每栋楼房的单元门上设置了矛盾纠纷上传二维码。信息员和楼栋长发现矛盾及时调处,不能调处的第一时间上传。”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育蓉说。东街社区共有居民8349人,土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占全社区人口的9.8%,在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中,该社区结合“多城联创”工作,深化了“四点半课堂”“家长学校”等活动,积极邀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定期给社区群众讲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教等方面的知识。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青海把法治作为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颁布《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6个自治州全部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出台专项法规的省区之一。启动并修订2个州的自治条例,先后颁布实施了122件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政府规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法治基础更加牢固。出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对示范区和单位定期复检复验,树立起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立重大风险评估、纠纷调解、毗邻地区协作等长效机制,将3月定为“矛盾排查化解月”,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5833个,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5万件,化解率达96%以上。推动“枫桥经验”青海化,推广涉藏州县治理“班玛经验”,探索形成了达日“网格化+大数据”、黄南涉藏州县社会治理“同仁做法”、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等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在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持续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着力解决基层乱象、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提升法治水平,涉藏州县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教职人员五年培训规划,实施大规模轮训工程,新建成省藏语系佛学院和省伊斯兰教经学院,举办十世班禅、喜饶嘉措大师爱国爱教思想展,持续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新编“卧尔兹”巡回宣讲、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省民族宗教界坚决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和扶危济困优良传统,为疫区捐款捐物400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识更加牢固。

回首过往,踏歌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各民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魏爽)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