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奔小康 多党合作显担当】综述 | 民革:将心血和汗水倾洒在这片土地

[热点] 时间:2024-05-02 14:53: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2次

  

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

  初秋正午,气温25℃,同心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的康多太阳开始毒辣起来,穿着短袖T恤在屋外活动了大约1小时后,党合担当地皮肤就开始灼热发红。作显综述

  此时,民革第3村民小组各家用于浇灌石榴树的将心水池已经蓄满了水,这是血和民革云南省委会帮助村民修建的蓄水池,同步配套的汗水还有从对面山头调来的浇灌用水。

  “以前我们这里用水论‘分钟’,倾洒每人每天有4分钟水。片土”村民段光荣一边拧开水龙头一边介绍说,勠力比如你家有4口人,同心水龙头开到最大放16分钟,康多就是党合担当地一家人今天所有的用水量,按照这个标准,发展石榴产业那是想都不敢想……

  9月1日,“勠力同心奔小康 多党合作显担当”——云报集团全媒体聚焦云南统一战线“同心工程”会泽行报道组走进发基卡村了解到,2017年12月,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的统一部署,在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的牵头协调下,民革云南省委会在发基卡村开展“挂乡包村”工作。两年多来,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以“开展一次知情决策调研”“扶持一个支柱石榴产业”“实施二项水利工程”“着力五项文化帮扶工程”为主线,将心血和汗水倾洒在这片大地上。

  发基卡村位于娜姑镇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2017年动态调整后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0户,1275人,贫困发生率41.6%,属深度贫困村。接到任务之后,民革云南省委会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建立“同心工程”帮扶项目库,下派机关干部到会泽县娜姑镇任挂职副镇长,形成了领导集体、基层骨干以及机关干部全员参与工作格局。

  2018年初,民革省委机关干部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片包干,对娜姑镇发基卡村11个村民小组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摸底调查,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非建档立卡户15户,共702人。

  以调研为基础,民革云南省委会制定了《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三年帮扶工作基本方案》,并拟定“聚力脱贫攻坚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同心工程项目库”60余个,逐年实施。2017年以来协调、吸引投入各项资金物资1000万余元。

粒大透亮、鲜甜汁多的无籽石榴。

  产业水源绿了荒山、红了石榴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结合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经过走访调研,民革云南省委会决定将产业扶贫的重心放在已有一定基础的“盐水石榴”上。

  “盐水石榴”因主产于小江流域娜姑镇盐水河一带而得名,在发基卡村种植已有300年历史,发展成为产业前,村民种植大多是为了保持田埂上的水土。“没有水怎么种石榴?认识的人少,卖不上价怎么办?”这是调研中村民普遍担忧的问题。

  在打通产业用水堵点上,民革云南省委会先后协调到3个100万元的资金,用于取水项目建设。“我们先是协调了100万元用于发基卡倒虹吸工程,铺设取水管4.9公里,将对面山头的水源引到村里,为村民建设进水池150立方米。随后又争取到100万元,用于发基卡段抗旱保苗盐海土沟开挖工程。”民革云南省委会派驻娜姑镇挂职任副镇长的尹锦川介绍,今年6月,民革云南省委会通过协调,再次筹集100万元资金用于发基卡盐海大沟延伸工程,帮助打通发基卡群众盼望多年的“最后一公里”产业用水工程。

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种植的盐水石榴通过快递发往各地

  针对发基卡“盐水石榴”市场认知度较低的现状,民革云南省委会的专家为当地进行了产业策划:成立石榴协会,汇聚更多力量;统一品牌,向外竞争;统一包装,增加品牌辨识度;打造石榴文化节,提升品牌文化价值;培育生态产品,助推有机产业……“他们还积极为石榴寻找销路。一方面联系各大机关参与扶贫消费,另一方面联系各地企业家订购包销。同时争取到了顺丰快递的支持,将每五公斤鲜果运输的价格谈了下来,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保障了农果出山后的品质。”杨书说。

  “以前主要是种土豆、玉米、高粱,因为缺水,基本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降水少的年份,连糊口都难。”村民李开芬如今在石榴园里帮工,家中土地早已流转出去,有了两份收入。她说,没想到当年不起眼的石榴,如今绿了荒山,富了家乡。

文化帮扶

  文化帮扶少了“懒汉”、多了盼头

  自从踏上娜姑镇这片土地后,民革云南省委会上下初心不改、脚步不停。他们进村入户、走访村民、访贫问苦,通过地毯式的调查研究后,在文化帮扶的过程中,开展了既有开创性又有操作性,既有针对性、又有适用性的有效实践。

  今年6月,民革云南省委会联系民革上海市委会党员章浩为发基卡小学捐赠了5.6万元爱心助学奖学金,以什么标准发放成为学校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要尽可能照顾更多贫困学生,既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能简单的一发了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非贫困生的感受,如果因为不贫困就不发奖学金,那可能出现争做困难户的情况”。校长杨寿志说。最终,学校决定将所有学生都纳入发放的范围,同时把奖项设置为勤奋学习奖、优秀班干部奖、人居环境提升贡献奖、文明礼仪之星奖、进步之星奖五个板块。“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困难,也能让孩子切实体会到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从而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争当贫困户的风气传给下一代,那就祖祖辈辈都没有出头日了。”民革云南省委会相关负责人深入农村开展“家风建设”公益讲座后,村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家风建设大讲坛

  在会泽县范围内举办公益讲座,是民革云南省委会又一亮点工作。围绕中共云南省委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一场又一场的培训和讲座,慢慢改变了机关人员和村民“慵、懒、散”和“等、靠、要”的作风。截至目前,先后在会泽举办家风讲座50场,培养家风建设指导教师150名,听众超过万余人次。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在教育。开展挂村帮扶以来,民革云南省委会联系民革上海市委会对娜姑镇10所小学赠图书价值33万元;在发基卡小学、举办“同心少儿武术培训班”,并为其协调各界爱心人士为其捐款捐物近10万元;为会泽搬迁安置点钟屏小学举办“同心少儿武术培训班”,并为其同心教学楼建设捐助100万元等项目。

捐资助学

  在送法下乡方面,民革云南省委会还充分利用民革法律人才优势,让法律宣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针对基层党政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宣讲,举办《新时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适用》《新媒体时代:网络危机管理及媒体应对》等讲座,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开展“青少年法治与预防犯罪”法制宣传,让青少年知法懂法不犯法,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已。针对贫困群众实施法律援助,提供疑难案件免费咨询,让他们享受公平公正的法律阳光。

送法下乡

  共同奋斗劲更足、心更齐

  发基卡村委会新办公楼前,一块造型独特的石头十分显眼,上书“同心文化广场”。这是广场建成时,为表感谢,村委会带领村民送来的礼物。石头底座黑色的石板上,烫金色的文字记录了2017年12月到广场建成以来,民革云南省委会为发基卡村村做出的主要贡献。石头周围种植着石榴树,个头不高,结出的果实却十分饱满,仿佛诉说着新的一年,石榴增产,村民增收。

  不远处的展板上,粘贴着脱贫攻坚的宣传画报和“同心工程”的宣传口号,展板前的空地则被规划成了篮球场,对面是全民健身的运动器械。广场一侧,村卫生站就设置在这里,视线所到之处,每一寸方位都在竭尽全力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可以感受到,广场虽不算大,但“五脏俱全”。

  “发基卡村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村民几乎没有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民革云南省委会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并协调省财政厅资金15万元,帮助发基卡村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尹锦川介绍,广场建成后,无论农闲饭后还是村内讨论大事小事,大家都爱来这里,这也为自己提供了与村民沟通的场所和机会,与大家走得更近。

实地考察

  点滴涓流,汇聚成河。眼前的同心文化广场没有大城市广场的人潮涌动,却是汇聚多方力量齐心成事的见证,充满着发基卡村独有的人情味。正如民革云南省委会主委杨保建在接受云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说的那样:“同心工程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民主党派发挥智力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在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将帮扶机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社会服务功能运用到最大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持。”

  统筹: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郑海燕 浦美玲 杨萍 李翕坚 张雯

  通讯员:李晓琳

  摄影摄像:普建彬 李秋明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