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报料超过百条 漳州“苏报料”喜欢关注民情问题

[探索] 时间:2024-04-29 01:58: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4次

  海都闽南网讯 苏先生年过五旬,苏报料头发斑白,年报常骑着自行车,料超穿梭在漳州的过百大街小巷。哪里路灯不亮,条漳题河沟发臭,州喜注民垃圾成堆,欢关他都看在眼里,情问第一时间给本报报料。苏报料从去年到现在,年报他起码报料上百条,料超默默地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困扰我们生活的过百问题。因为线索多,条漳题他还得到了“苏报料”的州喜注民雅号。

  单是欢关去年,他报料就得到了550元。上周,他还报了流浪汉瘫倒路边没人管的线索(详见本报2月23日A20版),获得100元线索费。

  苏先生坦言,一开始,他确实是冲着线索费报料的,但看着一个个问题解决,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让他十分欣慰,也就不太管能赚多少钱了。其实,他报料报得勤,话费都比报料费要多。

  正是和苏先生一样,有很多读者报料,本报才能及时报道很多精彩的新闻。滴水成河,大家的力量也在慢慢推动,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越来越好。谢谢大家,以后见了什么,都欢迎您拨打海都漳州通2050110,和我们说说。

10多年的老读者 报料当业余工作

去年到现在,他起码报料上百条,多是关于给市民带来困扰的问题

  在邻居眼里,老苏是个古怪的人,瘦巴巴的,头发微白,普通话说得不是很流利,一遇到紧张的事会结巴。平时,他和大家接触不多,但谁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从不推却。

  让大家都看不出来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中年人,常常给本报报料,让大街小巷里令人困扰的寻常小事得到解决。

  生活中,他可是个很细心的人,能一下子看到很多民生问题,忍不住想去纠正,比如路面出现问题,垃圾堆没有清理,哪里积水了,窨井盖丢掉了,红绿灯不亮,广告牌摇摇欲坠等。

  其实,他是本报的老读者了,10多年前就开始看。“当时觉得新闻量很多,就常常买。”

  不过,第一次报料是什么时候,他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当时看到报纸上说报料有线索费,就想着找些线索,赚点“零花钱”。

  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和本报记者见面。那是去年春季,在芗城区东岳新村的一个车祸现场,他看到记者很激动,上前要了名片,希望能借此和记者有更多接触,方便报料。

  此后,看到本报漳州新闻“邦邦出街”栏目开通,他就成了这个栏目的忠实报料人,一有线索,都会第一时间报料,请邦邦们前往调查了解。

  从去年到现在,到底报了多少料,苏先生已经记不清了。粗略计算,起码有一百多条。

收集内河发臭线索 他跑了好多地方

这种线索多找几个类似的问题,线索费会高一些

  “我也不知道哪些适合做成新闻报道,因此经常什么都报,有时候会很苦恼,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苏先生所说的苦恼,不仅在于有些线索做不出来。有时候,记者已经出发去了解情况了,他还在等记者来电,担心记者找不到地方,“有一回,我等了一整天,结果发现记者已经报出来了”。

  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每一次为了一个线索而去找更多线索。

  “去年我报的一个漳州市区内河发臭的新闻,发现的第一个点是东岳新村的一条内河,每次经过都会闻到臭味。我想其他的内河是不是一样也很难闻,就骑上自行车,一条路一条路地去绕,从新华路到老街,我发现了4处发臭的内河,最后把线索报给咱海都报记者。”他说,平时这种线索,他会多找几个点,告诉记者哪里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线索费会高一些。

  当时,他的线索确实给记者提供了很多指引,记者据此采访,得到有关部门答复说,将引九龙江水冲灌内河,预计今年底竣工,届时就不会再淤积发臭了(详见本报2011年4月15日A20版)。

  除了内沟河问题,苏先生报得最多的是路灯、红绿灯问题。“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晃,晚上路灯、红绿灯不亮很容易跌倒或碰着,所以我会比较关注。从去年和记者有了一定的接触后,我更意识到日常生活里的问题可以做成新闻,让大家去关注并解决。”

从冲着线索费 到更重成就感

电话费都比线索费多了,但看到问题解决特别欣慰

  一开始报料,苏先生确实是奔着线索费而来,但问题报道后,得到解决,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让他感觉特别欣慰。

  慢慢地,他也不计较那点线索费了。隔三差五地报料,话费都可能比线索费多了,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哪里有不好的地方,我就忍不住想报,可能是有了责任感吧,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会影响大家的生活。比如我最近看到一些卖水果的人,经常到脏污的河沟去清洗水果,万一买的人不清楚,直接拿起来吃,那会出毛病的。”

  有时,他还会向记者“讨教”哪些线索值得报,为继续报料做好功课。“看海都报变成我的一项爱好,现在报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爱好,我以后仍会报更多线索,希望能报给记者们用得上的线索。”(本网记者 方锦燕 戴江海)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