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快哉东坡·实干家:苏堤春晓迷人眼

[焦点] 时间:2024-04-28 21:34: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62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快哉东坡·实干家:苏堤春晓迷人眼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一个工程

苏堤春晓迷人眼

立春之后,海南万物复苏,周刊正是东坡堤春寻访春景的好时节。如果你此时去杭州西湖游玩,实干正好可以欣赏“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均属“西湖十景”)等美景。家苏苏堤即苏公堤,晓迷是人眼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兴修的水利工程。这一水利工程,海南穿越千年,周刊至今仍惠及当地百姓,东坡堤春彰显了苏轼实干家的实干本色。

疏浚西湖筑苏堤

熙宁四年(1071年),家苏因与主政者政见不合,晓迷苏轼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人眼不久后,海南朝廷安排他担任杭州通判,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任职。通判为知州的副手,主管粮运、农田、水利等事务。苏轼当时三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很想干出一点成绩证明自己。时任杭州知州的陈襄也是因为政见不合而出京做官的,和苏轼一见如故,两人配合默契,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实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疏浚六井。

原来,唐代早期杭州居民的饮用水水质较差,中唐时期担任杭州刺史的李泌主持开凿六井,引西湖水为民用。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也曾修缮六井。苏轼到任时,因为年久失修,六井已经淤塞遭弃,百姓用水极为不便。在陈襄的支持下,苏轼主持了六井疏浚工作,很快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但对于这件事,苏轼并不居功自傲,在《钱塘六井记》等文学作品中,他盛赞陈襄的功绩,号召人们学习陈襄重新利用废井的智慧和责任心。

儋州东坡井遗迹。张雨 摄

对于杭州西湖,苏轼是极为喜爱的,在公务之余,他经常流连于西湖美景,并用诗歌进行赞美。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的诗作已经成为西湖最响亮的名片,也是在这一年,苏轼结束杭州任期,改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元祐四年(1089年),被旧党排挤的苏轼再次请求外任。他再次来到杭州,担任杭州知州。第二次入杭,苏轼再次发挥水利方面的特长,主持西湖的治理工作。当时,由于长时间无人疏浚治理西湖,葑草布满湖面,湖的面积越来越小。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先后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等,请求治理西湖。获准后,苏轼在白居易修筑白堤的启发下,用从西湖中清理出的淤泥、葑草在湖中新筑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种植杨柳、芙蓉,并修筑了六座桥,以方便分散水流和行船。西湖治理好后,苏轼又号召百姓在湖中种植菱藕,以遏制葑草生长,这也改善了六井水源的水质。同时,为了避免西湖过度开发,苏轼在湖中设置三座石塔作为界线,要求百姓不得在三塔之内种植菱藕。

《宋史》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苏轼治理西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苏堤春晓”几乎是人们游览西湖必去的“打卡点”。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改任颍州知州,杭州百姓怅然若失,非常感念,“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苏轼用一个水利工程,很好地诠释了实干家的风范。

一生与“水”结缘

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共12位“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和大禹、李冰等人名列其中。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任职,但一直倾心水利建设,在反复研究和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正式踏入仕途,其身份是签书凤翔府(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判官,他到任的第一春就遇到了大旱。除了祈雨,苏轼决定修建一个“水多则蓄之,干旱则泄之”的利民湖。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发现了城西北的凤凰泉和城东南的饮凤池之间的关联,随即发动官民,因势利导,疏浚扩展淤塞的饮凤池,引凤凰泉水注入为湖。经改造的饮凤池位于城东,后被称作“东湖”。直到今天,凤翔东湖依然发挥蓄水、观光等作用,可谓奇迹。后人写诗赞叹道:“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改任徐州知州。因黄河决口,徐州城遭遇特大洪水,苏轼号召带领军民修筑城墙、防洪救灾,得到朝廷嘉奖。但苏轼并不满足于此,考虑到长治久安,他决定未雨绸缪,筹集资金修缮加固徐州的水利工事。此后几百年间,尽管徐州水患不断,但城池安然无恙。

在颍州任上,苏轼集中精力整顿水利。他通过勘测发现,前任已经开工建设的八丈沟预计建成后出水口高于进水口,这不仅“无益于事”,涨潮势必倒灌。苏轼直言劝罢继续开挖八丈沟,向朝廷上书《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并获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即便在黄州、惠州、儋州,处于人生低谷期,苏轼也不改实干家本色,积极为当地水利建设作贡献。比如,他在惠州主持修筑“两桥一堤”,被后人传为美谈。在文学家身份之外,苏轼是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

海口五公祠内的浮粟泉。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为何东坡是英雄?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了千年英雄(1001-2000年),全球共有12人,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评选者认为,苏轼的从政生涯和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中西方对“英雄”的理解不太一样,但富有担当和创造精神等是其共同内核。这两种特质从东坡的治水经历可窥一斑。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贬居惠州。他听说广州城饮用水因受到海潮影响又咸又苦,严重危害百姓健康,并引发瘟疫,决定结合当年治理杭州的经验,给广州太守王敏仲写信建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意思是利用地理特点,在距离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下开凿大石槽,以盛山泉,再用粗大的竹管将水导入城中。在城中设置大石槽蓄水,然后用竹管将水分别引到城中各处小石槽,供百姓汲取。苏轼设计的供水网络,极富创造性,和今天的自来水系统类似,他可谓是中国“自来水”最早设计者之一。王敏仲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兴建了这一工程,让百姓受益颇多。

再说有担当,谪居海南后,苏轼曾在琼州府城小住。他了解到当地淡水稀缺,百姓只能饮用咸积水,心情十分沉重。有一天,他在金粟庵内发现两个泉眼,泉眼相距不远泉水却味道迥异,苏轼请人挖井。双泉中有一泉水质甘甜可以饮用,因泉水喷出形成小水泡,像一粒粒粟米浮在水面上,因此被命名为“浮粟泉”。到儋州后,苏轼发现当地的井水咸苦,带人四处勘查,最终在天庆观(今儋州桄榔庵西南角)挖了一口淡水井,供当地百姓使用。百姓亲切地将这口井称为“东坡井”。看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担当,不应该在他顺风顺水时,而应该在他艰难落魄时。苏轼在花甲之年被贬海南岛,内心绝望,做好了死在岛上的打算。这种情况下,他仍能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做实事,体现了他是一个真正有担当的实干型官员。(曾庆江)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