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说|“乡村是一所流动而广阔的大学”

[知识] 时间:2024-04-28 18:11: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25次

原标题:乡村振兴青年说|“乡村是乡村一所流动而广阔的大学”

一个陕西汉子,跨越粤东粤西粤北,振兴行走在田间地头,青年与农民同吃同住,说乡发现问题、流动帮助解决问题,而广一晃就是大学13年。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农村社工领域的乡村成员之一,张文浩结合自身所见、振兴所学、青年所感,说乡总结出不少广东农村建设与治理经验。流动

“乡村是而广一所流动而广阔的大学,这些年我的大学足迹遍布广东50多个县市农村,用所学联动许多人,乡村改变山乡面貌,最大的感想是大有可为。”张文浩笑着说。

建起乡村发展“蓄水池”

仙娘溪村位于从化,虽然与广州近在咫尺,但是它深藏在山中,并不广为外人所知。2009年,张文浩第一次来到仙娘溪村。狭窄泥泞的道路,低矮破旧的农房映入眼帘,胸中涌起一股落差感,“这和我以往看到的广州很不一样。”

作为一个外地人,获取村民的信任,是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难题。张文浩开始与村民同吃同住,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帮农户干农活。“我要慢慢融入这里,村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与村民相处多了,张文浩的工作思路也渐渐打开。祠堂与民居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各种原生态的农作物健康又好吃。如何让这个偏僻而内秀的小山村致富奔康呢?他开始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在村民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建立起工作小组,把个人特长和村庄发展联系起来。

经过走访、谈话,一个个村民此前从未听说过的组织出现了:仙娘溪乡村旅舍妇女互助小组、青梅产品加工互助组、返乡青年文化导赏小组……这些以合作社模式运营的小组,所产生的收益由村民共享,为村集体收入建起多个乡村发展“蓄水池”。由八位妇女经营建立起来的仙娘溪乡村旅社就是“蓄水池”之一。

作为“八仙娘”之一,易红霞见证了互助组通过保育传统建筑,把仙娘溪村经营成外国人都会光顾的网红村的过程。“记得接待第一批游客时,分钱分到凌晨两点,虽然每人就分了20块钱左右,但真的特别有成就感。”现如今,虽然社工已经离开,但这些小组还在运行。乡村旅社妇女互助小组三年后开始独立经营,社员当起老板,规划起了联动周边发展的生态体验游。

在村里各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从2010年到2017年,仙娘溪村社区“蓄水池”累计超过280万元,还实施了村里最老的围屋修缮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村民生计,也保护和传承了村庄传统文化。这段经历也被张文浩写入论文中,获得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

“乡村建设是一场超前试验”

从事农村社会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乡村开展社会工作时,常让我感觉像一场超前试验,会有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惊喜。”2014年,张文浩有一次带领学生在韶关市新丰县梅南村开展工作时,就遇到了难题。

开办村民小组牵涉到村内利益重新分配,一位村民很不理解,甚至来村委会堵门。“当时我和学生都在里面,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有很多村民自发来劝解,甚至该名村民的父亲也上门劝说。

但是这名村民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直到一次亲戚家盖房打地基,由于人手不足,张文浩主动帮忙。就在张文浩举着锄头挥汗如雨时,该村民主动过来拍了拍张文浩的肩膀说,“一起干过活,就是朋友了。”

与村民打成一片后,张文浩开始思考之前在从化的做法能否在这里复制。有温泉、有密林,更有绝美的田园风光……经过半年的走访考察,张文浩发现梅南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活化老围屋、建设乡村旅社的念头冒了出来。

得益于省民政厅的“造血”项目支持,废弃的民宅得以修葺一新,改建为农家风味浓厚、可同时接待40多人的乡村民宿。观赏粤北乡村田园风光、浸泡邻村含氡温泉、开展密林徒步运动……建成开放后的两年时间,该民宿就接待旅客3000多人,总收入达40多万元,团体预约体验的游客源源不断。

在张文浩的带领下,学生们还将赋闲的村民培训成生态导赏的服务人员,指导妇女小组负责做饭、加工农产品、工艺品等。在梅南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李凤莲就是妇女小组成员之一,她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刺绣手工艺品可以卖钱,“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每次我儿子回村都感慨大变样了。”

“希望总结好的经验让更多地方受益,这是我走在这条路上的初衷。”张文浩表示。

像育种一样培育广东新农人

对于张文浩来说,帮助乡村建设固然重要,带动和培育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更让他有成就感。

他时常刚下讲台,又奔赴下一个村镇的课堂。从教室里,到礼堂里、广场上、榕树下、池塘边,张文浩的课堂形式总是很接地气。从指导社区建设服务、生态种养、农旅体验,到电商直播、农产品加工等创新创业实践,他涉猎和学习的领域越来越多,带动的新农人也越来越多。

从2016年至今,每年暑假,张文浩都会带领学生到广东韶关市、清远市等各地市20多个村庄,开展为期5周的“全方位驻村”。如今,一个涉及6个地级市、12个县区、26个完整的农村社会工作案例库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立起来,大大丰富着师生的团队样本和研究案例。

行走在这条路上,最令张文浩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学生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谢耀锋就是其中之一。“22岁那年,我和老师、同学共同组建的团队,尝试开展乡村社区公益项目,虽然项目最后并未成功,却也积累了宝贵的带领创业项目落地的经验。”这次失败的尝试让谢耀锋萌生了“造乡文化”的创业想法。在毕业后,他开始从事与乡村相关的旅游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5年来,行走50多个县区,张文浩像育种一样,培育新农人超过1万人。学生中又有一批优秀的广东乡土专家“出师”,将先进的理念与经验传递给更广阔的乡村。

“我始终坚信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希望农村可以成为安居生活的乐土,和城市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张文浩憧憬的未来乡村“理想国”。

■青年说

张文浩:“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

社会工作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科,我认为最好的本土化方式就是走进乡村。

我在陕西农村长大,是农村养育了我。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从农村走出来,为什么我还选择每天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这与我曾在四川汶川参与灾后重建的经历分不开。彼时,看着经历过劫难的村民上山挖草药换钱,在破碎里精心种出整齐的青菜,到晚上围着火堆跳起锅庄舞……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社会工作专业在现实中的价值。正是这段深刻的经历,让我坚定了服务农村的工作方向。

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一点点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发现制度性、根源性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也开始反思我们能力的边界在哪里。

在我看来,乡村是一座更广阔的大学,时间会给你一个答案。十年前的乡村和如今已经大有不同,正应了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一方面是乡村价值在凸显,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导向所致。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等一系列新职业、新领域的出现,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参与了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人才队伍建设不同于产业助农,我更关注它的可持续运营为农村注入的内生动力。培养农村社工,不能局限于课堂。只有走进乡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身处乡村独有的环境,在基层中锻炼人才,面向农村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农”,也是我作为农业院校党员的天然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 吴思旻(吴思旻)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