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郭一鸣:何时“开始解决”房屋问题 正文

郭一鸣:何时“开始解决”房屋问题

[探索] 时间:2024-04-30 22:11: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1次
香港房屋高度密集。开始解决\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3月19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在大公报发表文章说,郭鸣主管港澳事务的房屋韩正副总理在两会期间接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时,要求特区政府解决住房问题,问题虽然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开始解决但总要有“开始解决的郭鸣时候”。多份报章在头条位置大标题报道这条新闻,房屋日前与几个老友聊起这事,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开始解决中央高层领导人如此郑重其事直指住屋问题,郭鸣特区政府这回再不交功课肯定是房屋过不了关,而“明日大屿”不能算数。问题香港“深层次矛盾”讲了很多年,开始解决终于要动真格,郭鸣关键是房屋特区政府何时“开始解决”及如何解决。  文章说,房屋问题是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核心问题之一,由来已久。笔者一位好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潮汕到香港,与父母和兄弟姊妹一家七口挤在西环一间七十呎板间房,他说当年有瓦遮头已属难得。同一时期广州以及珠三角城镇,或者笔者的家乡汕头,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虽然比较简陋,但未闻如此挤迫。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政府兴建多个大型公共屋邨,很多基层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不过买楼置业对不少基层家庭依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好不容易节衣缩食储足首期上车做业主,又要再节衣缩食捱多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供完一个四五百呎单位,一旦遇上楼价大跌惨变负资产,随时灾难临头。回归前港英政府推行高地价政策,回归后不仅没有改变甚至地价更高,公屋轮候时间不缩反增,平均超过五年半,在房屋问题上,香港仿若生存在另一个时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迄今人均居住面积仅及一河之隔的深圳,以及上海、新加坡三分之二,由于政治生态劣化,房屋问题更演变成为政治问题。  回归初期董建华“八万五”计划夭折之后,历任特首对解决土地房屋问题都显得束手无策,明明香港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土地运用率仅及新加坡一半,但历届特区政府都陷入“无地建屋”的困境。香港的土地究竟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一是郊野公园。全港四成土地被纳入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范围,总面积达四万四千三百公顷,香港人均占有郊野公园面积世界第一。二是农地,总面积约四千四百公顷,八成以上荒废,当中不少早已成为各大地产商的囊中之物。其三是棕地,全港棕地占地一千四百一十四公顷(未包括一百六十五公顷没有营运的棕地。数字来自规划署),大部分业权在私人手中。其四建丁屋,按现有规定,每间占地七百呎的丁屋只能建三层,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以上四个方面的土地即使只有一两个可以松动,香港何愁没有土地可建房屋?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届特区政府能够在以上四个方面取得任何突破。林郑月娥上任后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大辩论”,发动全民找地,结果却是绕过以上四个现成的途径,另辟蹊径推出一个投入六千多亿、最快六年后才开始填海、十三年后才有屋可住的“明日大屿”计划,在经历前年“修例风波”和去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双重打击,一年赤字达三千亿的情况下,特区政府依然要求立法会拨款研究推行“明日大屿”计划。  改变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大半年、“爱国者治港”原则正在全面部署落实之际,韩正副总理明确提出解决土地住房问题的要求,以笔者的理解,这是中央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组合拳之一,这场由中央主导的“爱国者治港”大变革,最终目的是要让广大市民特别是基层市民得益受惠。现在无论是要修改郊野公园条例,划出部分边陲地区建屋,还是在农地、棕地以及丁屋方面采取措施达至增加土地供应的目的,特区政府采取行动的时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利、更成熟。  文章说,其实官府有的是办法,况且手握收地权力,以往也曾经动用过,只因牵涉各方巨大利益,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故此觅地阻力山大,实际上特区政府本身就是畸形楼市的最大得益者之一,不仅每年卖地是库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透过房协、房委会和港铁成为大发展商,而多年来反对派阻挠施政无所不用其极,有目共睹,官府于是有大条道理一年拖过一年,一届拖过一届。但这回不同了,中央亲自出手帮特区政府清场,反对派布不成阵,再也无法在立法会阻住地球转,特区政府名副其实行政主导,再无理由说觅地难吧。林郑月娥本届任期还有一年多,明年三月举行下届特首选举,在此之前,特区政府必须在土地供应方面取得突破,交出功课,否则很难向中央交代。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