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这十年| 踔厉奋发、奋楫笃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热点] 时间:2024-04-30 00:16: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99次

  8月2日,玉溪“玉溪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专场发布会举行。年踔记者获悉,厉奋党的发奋十八大以来,玉溪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楫笃济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行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健踔厉奋发、玉溪奋楫笃行,年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厉奋全面小康如期实现,发奋“十四五”开局良好,楫笃济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行经

蓝晶科技 通讯员 曾永洪 摄

  优产业 强实力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

  十年来,稳健玉溪市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玉溪107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2亿元,年均增长8%,2020年9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全部突破百亿元大关。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蔬菜、花卉、水果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6.8%、6.5%、17.7%,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化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组建卷烟及配套等10个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培育了玉昆、沃森、维和等本土实力企业,引进了恩捷新材料、亿纬锂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全面构建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发展新格局。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沃森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获批上市,赛灵药业恒古骨伤愈合剂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蓝晶科技获云南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总数排名西南第3,新兴钢铁“5G数字孪生透明工厂”入选世界5G大会十大创新案例,建成玉溪网络安全生态示范园。

  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27.4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122户,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四上”企业数达1477户、排名全省第3。

抚仙湖畔绿色大通道 通讯员 潘泉 摄

  抓项目 聚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谋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19.5%,比2012年上升9.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8.2%,比2012年上升62.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晋红、呈澄、江通、大戛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达617公里;中老铁路全线通车,玉溪至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和杭州动车组开通,迈入“高铁时代”。

  十年来,全市积极破难题、激活力,改革创新厚积成势。55项国家级、80项省级重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放管服”、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殡葬改革“玉溪经验”、医改“玉溪模式”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运用推广。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超过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2,研发投入强度从0.35%提高到1.14%,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人才资源总量达32.5万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立足区位优势,走好开放之路,先后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设立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玉溪海关开关运行,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加快建设,外贸“双百强”企业数居全省第1,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6倍,引进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6%。

抚仙湖畔 通讯员 杨洪龙 耿钰 摄

  促融合 防污染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十年来,玉溪市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0%提高到54.8%、居全省第2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实施中心城市“双百+”行动,推进全域城市更新,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玉溪经验”,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聂耳路、环山路、新城大道等“瓶颈路、断头路”全面贯通;科教创新城、高铁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5.6平方公里扩展到75平方公里。

  玉溪市全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美丽玉溪建设。突出“三湖”保护治理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开展“湖泊革命”,十年累计投入194.7亿元,实施143个保护治理项目,抚仙湖流域治理被自然资源部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拆除九龙晟景等“三湖”沿岸违法违规建(构)筑物18.5万平方米,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星云湖水质实现脱劣。

  稳就业、惠民生方面,玉溪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提升至79.5%。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2.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00元、18670元,均实现翻番、居全省第2位。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两次捧得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云南网记者 浦美玲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