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首个寒假 打浦桥社区的孩子在家门口有一场奇妙“偶遇”

[百科] 时间:2024-05-05 17:44: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82次

原标题:“双减”后首个寒假 打浦桥社区的双减孩子在家门口有一场奇妙“偶遇”

东方网记者黄丽春2月10日报道:“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一场家门口的后首奇妙“偶遇”,让市中心黄浦打浦桥社区的个寒孩子们直呼“真有趣”“没想到”。真有趣的假打家门是,自己亲手做的浦桥皮影在幕布上翻出了各种花样;没想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社区日用物品居然都能“变身”成为木偶戏的主角。

这么精彩的场奇“偶遇”,你想一起加入吗?今天下午,妙偶记者在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楼展厅开幕的双减“非遗在社区——偶趣打浦欢乐木偶展”上获悉,本次活动为期一周,后首以传统木偶展示、个寒皮影表演和亲子制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假打家门让打浦桥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艺术的浦桥迷人魅力。

据了解,社区打浦桥社区一直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非遗传承的场奇重要渠道,寻找家门口的“非遗传承人”。2006年5月,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巧的是,在打浦桥社区里正好也居住着一位木偶艺术的传承人,那就是“万物皆偶”工作室的主理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员项春雷。

项春雷师承上海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为群,从199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班后,长期从事与木偶戏剧相关的工作与文化交流活动,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一直以来,他都想以“木偶”为小切口,让大家关注这个常见“玩具”背后的传承与发展。项春雷的想法得到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便有了虎年新春伊始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活动——偶趣打浦欢乐木偶展。

“偶剧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在舞台上呈现无限可能。”项春雷在展览现场对记者表示,之所以成立“万物皆偶”工作室,并与打浦桥社区合作举行这场家门口的“偶遇”,就是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大众对于木偶的认知,“试着让大家把左边的‘木’放下,留一个‘偶’。‘偶’是有独立生命的象征,生活中的万物都可以是‘偶’。”同时,这也是工作室名字的由来。

开幕式上,项春雷操纵着由木偶名家制作的杖头木偶“红绸女”翩翩起舞拉开了展览的序幕。随后,他又娓娓道来,一一介绍几十件来自民间收藏家提供的珍贵木偶展品,让大家了解这门非遗艺术的前世今生,也回顾了传统木偶艺人选材、制作、表演的奋斗之路。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社区居民表示,如此近距离地与“非遗文化”接触,在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折服的同时,也更添文化自信。

记者了解到,整个展览从“木偶”在中国的起源开始追溯,从“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皮影戏”“布袋木偶”这四大类木偶分类切入,辅以来自不同年代的展品进行深入浅出的非遗文化普及,同时涉及中华木偶对于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尼泊尔、捷克等国的特色木偶也在展览中有所呈现。“小木偶,大世界,小小的木偶串起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让打浦桥社区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睿婧如是说。

在展览的互动区域,项春雷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带来了一场“万物皆可为主角”的光影秀,从木偶戏、皮影戏中汲取表演手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日用物品,创造出别出心裁、创意叠出的小独幕剧。接着,还邀请大家走到幕后,揭开光影之上的“真相”,显示在幕布上的两只圆鼓鼓的绿色蜻蜓眼睛,居然是连接在一起的饮料瓶底。“太好玩了,我也要回家做一个!”一个小朋友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拍起手来,兴奋地说道。

据悉,本次展览期间,每天安排两场亲子制作、互动活动,让大众突破以往对于“木偶”的认知。接下来,“万物皆偶”工作室还会携手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系列活动,用“偶”作为一种新的社区人际沟通方式,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非遗深扎社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社区凝聚力,探索社区文化创新之路。

(黄丽春)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