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昆明文艺家走进乌东德:禄劝温度 正文

昆明文艺家走进乌东德:禄劝温度

[休闲] 时间:2024-05-06 15:52: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59次

 

  温暖如斯采风行

  有人说,昆明做人要做一个温暖的文艺温度人,浅浅笑,家走进乌轻轻爱,东德稳稳走。禄劝七月雨季,昆明有幸和昆明市文联组织的文艺温度文艺家一同到禄劝,因为同一个目的家走进乌地,要做同一桩事,东德采风、禄劝采访,昆明摄影、文艺温度写生,家走进乌聚焦禄劝乌东德精神,东德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禄劝感知时代脉搏,追寻时代足迹,叫文艺家也好,叫志愿者也罢,我想我们应该是需要以文艺的方式彼此温暖的一群人。

  从昆明到禄劝,好生向往,虽然好几个小时的车程,一番舟车劳顿也不觉得幸苦。途中,我最怕的就是沉默,或者各人睡觉,连龙门阵也摆不起来,那真的太浪费时光。好在我与剧作家戚俊才是嵩明老乡,虽然十多年未见,再见时他已七十有余,而我已人到中年。幸运的是,我们都有共同的爱好,因此,我们之间并没有隔阂。几十里,又几十里,再几十里。高速多直线,山路绕弯弯。一路上,我和戚老师始终坐在中巴车的最后一排(其实,戚老更需要一个舒适一点的位置)。我们一边交流,一边顺带照看会跳舞的行旅箱(雅兰的行旅箱有滑轮不安分被她自己戏称“小精灵”)。前后左右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蒋水建、倪嘉云、余松涛、雅兰等也相谈甚欢,只有朱家勇一个人在做安静的美男子。偶尔,遇到强制减速带或者坑洼不平的路,颠簸太大,我和戚老师就被从座位上同时抛起来,他老人家时常手脚并用,支撑着不让自己东倒西歪,总是面带微笑,我却总忍不住要喊“我的老腰”,一副无法控制的样子。这点行程中的乐趣,让戚老师忍俊不禁,仿佛找到了他要写的喜剧效果。

  从禄劝县城再到云龙乡,四周都是绿色的屏障,郁郁葱葱的森林怀抱着我们,时常让人觉得自己是进入了一道绿色之门。车从山上过人在林中行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们,这是一片蕴涵着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早在2002年,为支持云龙水库建设,水库区域涉及到的545户2000多名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从云龙乡举家搬迁到嵩明县杨林镇成立云林社区,完成了从禄劝云龙人到嵩明云林社区人的转变。还记得那年3月,我当时还是嵩明县广播电视局的一名新闻记者,为了忠实记录搬迁过程,我和同事白天就到云林社区等待搬迁大部队的到来,盼星星,盼月亮,直到晚上10点多钟,第一批搬迁群众才随浩浩荡荡的车队缓缓抵达,那真是一个“锅碗瓢盆”与“人畜鸡禽”同时入驻新社区,云龙与嵩明干部群众胜利会师的交响夜,很多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十分温暖。眨眼之间,十八年很快就过去了。想想那个时候,要让搬迁户们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生活的土地,离开自己的“根”,那是何其艰难的事啊。好就好在,只要想干事,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很多人的同心协力下,再难的事,最后都做下来了,再难啃的“硬骨头”也啃下来了。一路上,听戚俊才老师说,现在,云林社区的群众真正实现了当初“搬得走、留得住、受欢迎、富起来”的目标。云林社区不仅集体办公环境宽敞明亮,而且还建设有标准化幼儿园、云林小学、彝族文化传习室,文化活动中心,村内各类基础设施、垃圾房、太阳能路灯也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后,各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建立和规范村规民约、树立移民新村新风尚,村民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多了,违法乱纪的少了;讲文明树新风的多了,喝酒打架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赌博闹事的少了;胡搅蛮缠的少了,带头勤劳致富的多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移民新村,已经融入到了滇中产业新区、空港经济建设的大局当中,前程可谓繁花似锦,值得怀有更多美好的期待。

  站在云龙水库大坝上,看着眼前这个水域面积达20.66平方公里,库容4.84亿立方米,年均向昆明主城供水1.6到1.8亿立方米的水库,不难想见在远达140公里的供水管道里,昆明人饮用的汩汩清泉,真的流淌着禄劝人民绵源不绝,舍我其谁的担当之情,美美与共的和谐之情,无私奉献忘我的之情……据同行的禄劝县相关人员介绍,如今的禄劝,因为有更多人愿意以一颗温暖之心退耕还林,退人还水,甚至退房还山,禄劝的山林才越来越宽广,水源才越来越丰沛,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80%以上,可以算得上是昆明市拥有绿色宝库资源最多的县区了。这话当然不假,一路走来,我们发现,除了莽莽苍苍的青山,翠绿欲滴的树林外,放眼村庄田畴,村民的房前屋后,几乎都整齐划一地种满了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果。禄劝人懂得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也向禄劝人民给予了更多的回报和馈赠。一年四季空气清新,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怎不叫人心旷神怡?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一个丰收的乐园,怎么让人流连忘返?再说了,每年到了野生菌如雨后春笋一样疯长的季节,那满山遍野的拾菌人,那一箩箩,一筐筐满满当当的各种野生菌,不仅飘香了禄劝人的锅头厨房,也飘香了每个菌子一条街,飘香了每一个远道而来,欲为菌子饮三杯的人。那份心心念念与不远千里的执着,带动的,难道不是另一种暖流吗?或许,这股暖流正在各大报刊、电视、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悄悄蔓延,正在为大美禄劝的美好明天引擎升温呢!

  匆忙的采风行程中,我们每到一个点,都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温暖着人心。看着满眼的绿,真想张开双臂拥抱禄劝的山水,可惜自己的怀抱太小,无以表达对大自然那份心灵敬仰的万分之一。在这片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每当看到同行的文艺家们脸上洋溢出来的温暖与微笑,我想,做好一个有温度的人,真的更切合这里的山水,更切合这里的人民,也更切合这里的风情。

  不论是谁,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满怀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为人也好,为文也罢,文艺一点,浪漫一点,能做一个温暖的人,真的挺好的。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哭的人,还有那些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因为,是这些人组成 了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这些温暖,真的会让你远离阴霾,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上善如水乌东德

  说老实话,参加禄劝乌东德采风行程之前,什么是乌东德,我真的一窍不通,算我孤陋寡闻,算我糊涂。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或许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囿于工作,囿于忙碌日常琐事,囿于自我狭小的圈子,连电视也不打开,报纸也不翻看,还总是自认为知之不少,走不出自我的根由。

  其实,就在2020年6月29日11时25分,世界第7、中国第4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时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有关省级媒体就已经广泛宣传过了。这么大的乌东德水电工程在禄劝实施,而且号称要建成“西电东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精品工程、创新工程、绿色工程和民生工程……不去走走看看,怎么对得起昆明市文联的这次精心安排呢?于是,区作协主席朱家勇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一口便答应了,而且毫不犹豫,是以采风创作和采访报道的双重名义去的。到了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东德镇(新村)和四川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乌东德水电站的时候,采风团乘车穿过几个悠长的地下隧道,左拐右转,终于来到乌东德水电站大坝,车门一打开,我们就直奔大坝而去,长枪短炮(手机相机摄象机)一并用上,或抓拍工地上忙碌的工人,或摄录大坝宏伟的场面,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当看到大坝底部六个泄洪口同时向下游排水,巨大的水流喷涌而出,金沙水拍,雾气升腾,仿佛一条长龙要借势腾飞时,那如梦如幻的景象,好不让人震撼。再抬头仰望大坝两岸,壁立千韧,层层叠叠山,千堆万朵云,风吹云走,云随风变,大坝上空飞架着的一根根粗大缆线,正调运着各种建筑材料,真像是乌东德的建设者们以天地为琴,凭空制造了天然的琴弦,正在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演奏着一曲让人惊心动魄的新时代的赞歌。

  乌东德有关负责同志给我们介绍说,这座水电站是2011年开始筹建,经过漫长的筹备,在克服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正式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200亿元,年均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水库建成后,正常蓄水位975米,总库容可达7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30亿立方米。电站枢纽工程主要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岸边泄洪洞、两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坝顶高程988米,最大坝高270米。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已投产的最大水轮发电机组。按照计划,整个电站建设将于2021年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在筑梦先行者们的努力下,乌东德水电站先后创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7项世界第一、创下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12项全球首次、攻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800兆帕高强钢焊接等系列世界级难题,连续多年取得质量安全“双零”目标等骄人成绩。为了建设好乌东德水电站,有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人,有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人们记住,值得作家、文艺家们来书写,来描绘。比如,十年前,三峡集团将他派往金沙江,先后担任乌东德工程建设筹备组组长、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要求他当好这座超级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之后,为共和国再造一座“西电东送”的新时代大国重器的杨宗立,为了水电人兴修水利、防治水患、造福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再高的山他都敢爬,再急的水他都敢渡。十年后,从筹建之初的“一穷二白”,到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金沙江浪大翻涌,惊涛拍岸,卷起一道道“娄山关”,绿色金沙江开始在他的注视下“流金淌银”,就是他自己也被感动了。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里写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奇迹,曾几何时,能得以在禄劝境内的金沙江上重现,真的不得不打心眼里让我等凡夫俗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当我们要在规定时限内离开大坝的时候,工地开始给建筑工人们供应午餐了,不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只见大家拿个瓷大碗依次打饭,正宗的两菜一汤,打完便有序散去,或蹲或坐,一排排在工地一角吃得津津有味。我在想,风吹日晒,白天黑夜连轴转,他们每天要干很多体力活,吃这么简单的饭菜,身体怎么吃得消啊?扪心自问间,不由得对这些陌生而又亲切的工人师傅们心生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敬意。难怪有关报道称,在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起步之初,这里高山峡谷、险滩急流随处可见,可就是没路、没水、没电、没通讯,想要洗澡,这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只能从山沟里牵一根水管出来,就着筷子般细小的水流擦擦身体,饿了的时候,见到当地老百姓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工人师傅的眼睛也会闪闪放光。看来,这一定不假,也假不了。用杨宗立的话说,这些常年以山为伴,与水共舞,从城市到乡镇,再到村队,越走越远,越走越偏,但却永远没有退缩,也没有后悔的建设者们,就是乌东德精神的代表,也是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最坚实的靠山。

  短暂而紧凑的的采风时间一到,昆明市文联带队的领导和《昆明文艺》的编辑老师们就开始清点人数,催促大家尽快上车,可是我发现,离开乌东德水电站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依依不舍的。

  车行途中,有位作家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禄劝县文联随行的同仁,什么是乌东德,乌东德是什么意思。问者有其由,答者有其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标准答案:乌东德,彝语就是“箐头坪子出水处”的意思。相传,在乌东德坝址一侧的一个临江平台上,每天总会有两只老虎前来饮水。今天已没有老虎的影子,但通过对这个平台的观察,乌东德的建设者们得出了一个合理结论,这一带也只有这个平台可以立足容身,其余所在,都是异常险峻的地势,临江无以立足,在这里建设大型电站,无疑是个理想之地。

  正是因为历史的机缘,时代的需要,乌东德变成了国家水电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国家酝酿近半个世纪的金沙江水电开发在新世纪里成为了现实。乌东德上善如水,我们相信,随着乌东德、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一系列大型梯级电站的建设,金沙江必将变成一条光明之江、财富之河,在保护、开发与利用中,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更好地造福于社会,更好地造福于国家,为高歌猛进的祖国抒写一曲曲奋进不息的时代凯歌。

  金沙江畔听毛公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拿“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来说多彩贵州,这句谚语形容的是贵州中部天气易变多雨,山路崎岖不平。这次去禄劝采风创作,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感受,这句话如果用来形容禄劝皎西乡皎平渡与四川会里交界的绵延山脉现状及河谷气候特点,也是很贴切的。

  按照行程计划,我们不仅要看当年红军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的地方,还要过皎平渡大桥,去看有名的景点毛公山。从车窗往外眺望,公路两边,一面是山峰高耸,丛林荆棘,稀有人家,另一面是万丈悬崖,沟壑纵横,红土山丘,颇有些丹霞地貌的特色。弯弯曲曲路,层层叠叠山,从山顶到谷底,垂直高度数千米,如此大的落差,先不说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迹,单单在采风团的中巴车与过往车辆交会时缓慢让行那一瞬,我的心也会情不自禁紧缩一下,大有如履薄冰之感。好在我是个钟情于山水的人,从小与山水有缘,一直相信山水佑人,只要心存敬畏,必然会有好运相伴。从最初的生疏、紧张、局促,到逐渐熟稔,慢慢放松,与窗外的景色融为一体,有好几次,我竟然忘了危险,起身用手机抓拍美景。车窗外、悬崖上,貌似某一个地方,有一棵开花的树,一块矗立的石头,一朵悄然绽放的小邹菊,已经等我太久太久。草木有情,倘若稍有疏忽,便会在人间一再错过。

  紧赶慢赶,终于到了金沙江,终于看到了皎平渡。站在皎平渡大桥上,摄影家们忙着摄影,作家们忙着欣赏金沙江,还有的遥控着无人机,瞬间升空,瞬间飞越山水,以神的视角俯瞰一切,那种无人能懂的快感,说不定,就是每到一个景点,都要大伙儿延迟一些,再延迟一些走的原因。难怪《滇池》杂志的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感叹:“谁敢喊他们走啊,沉迷指数,100%!”当年的皎平渡口还在,当年的渔船早已成为展览馆里的物件,当年的红军故事,还在人们的记忆里口口相传。看着金沙江宽阔的水面,似乎并没风浪,而静水深流的背后,往往有暗流涌动,波诡云谲。难道不是吗?1935年5月1日至9日,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皎平渡当地36名船工的帮助下,仅用7条船,就在9天9夜里,硬是把3万多名红军渡过了金沙江,胜利甩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真正跳出了重重包围。皎平渡因此被写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红军走过的地方,也成了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的必到地。同行的作家告诉我,金沙江皎平渡距离云南省禄劝县有149公里,距离四川省会理县城南70余公里,1994年,国家在这里投资修建了连接川滇两省的渡江大桥,大型车辆也可以放开速度从上面轰轰烈烈地开过去。这真是:金沙水拍云崖暖,一桥飞架通川滇,经济贸易多往来,革命薪火代代传。据说,为了庆祝大桥的建成,聂荣臻元帅当年还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题写了碑名,宋任穷题写了碑铭,铭文详细记载了红军的渡江经历和在会理进行的两次激战。现在,皎平渡纪念碑、纪念馆、朱德栓过战马的将军树等纪念设施,已经成为皎平渡游人瞻仰、参观、了解红军长征过禄劝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源。

  参观完金沙江和皎平渡大桥,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毛公山了。

  从皎平渡到瞻仰毛公山的最佳地点,我们需要进入四川会里地界,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往上走大约半小时的路程。走着走着,人们在不同的点位上,都会遥指远方的一座山头,大呼:“快看,快看,那就是毛公山!”好几次,摄影家们都按耐不住要求师傅停车拍照,由于山路狭窄,又没有相对安全的观景点,都被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和随行的工作人员委婉地谢绝了。

  车子不断往上行进,驾驶员似乎感受到了大家的急不可耐,有意加快速度。终于到了。采风团的车停在一个相对开阔的半山腰上,我们看到了可以休息的亭子,可以放心拍摄的观景平台,还有介绍红军通过此地的碑刻、楹联。“快看,对面那座山就是毛公山……”寻声望去,我都隐隐绰绰地看到,一个巨大的山形人面头像,头枕涛涛江水,背靠绵延群山,飘逸的头发,宽阔的额头,高挺的鼻梁,饱满的嘴角,安静的神态,那么镇定地仰望着浩渺的天宇,真的和人民群众世代敬仰的毛泽东十分相像。此情此景,不由得人想起《红军渡江歌》中的一段歌词来,“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要过江。不怕山高路又长,我们红军真顽强。渡过金沙江,打倒狗刘湘,消灭反动派,北上打东洋。”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在这种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中穿插自如,在围追堵截的敌军之中从容不迫,并且能够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实在不得不惊叹红军意志之坚定,用兵如神的气魄。

  看着气定神闲的毛公山,我不禁在想,或许毛主席真的留恋这一条神奇的金沙江,也留恋这里重重叠叠的山,更留恋这片大山里情深意笃的人,所以把他内心深处暗藏的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一份殷殷的无限祝福,化成了这座毛公山。毛主席想念他的人民的时候,金沙江也在起舞欢歌,人民想念毛主席的时候,毛公山也在向人民挥手致意,微微含笑。或许,这也是中国人民崇尚大山精神,世世代代都有大山意志的真实写照吧。以理想作明灯,以忠诚为基石,以信仰为血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保持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认定方向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手,碰到困难不退缩,坚持拼搏不停步,不达目标不罢休。党号召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坚定不移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者、建设者,做改革发展的推进者、维护者,我们文艺工作者,当然也十分需要,而且特别需要保持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不动摇,保持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不松懈,不管遇到什么曲折和干扰,必须握好手中的笔,走好脚下的路,攀好人生的山。

  如今,不论是禄劝的皎平渡,四川的会里一带,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有的因为项目建设搬离金沙江沿岸,住进了漂亮的集中安置小区,有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有的巧借红色旅游线路的悄然兴起开始自主经营做起小本生意,有的顺应生态环境建设大潮,种植了经济林果,有的外出打工创业,不少人家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的十几万元,基本都靠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发家致富,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矗立在金沙江畔的群山之中,用心聆听毛公山,用情感受毛公山,我真想把一首新时代的赞歌唱给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听一听:“一溜溜山,两溜溜山……尕妹妹跟你下四川,走长途给你当帮手,赶夜路给你添双眼,寂寞我为你唱山歌,累了我为你擦把汗……”可惜啊,时过境迁,假如当年的红军战士能隔着遥远的时空,听到这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一定都会觉得,对于当初为革命谋出路,为人民谋幸福所付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他们也是无怨无悔的。

  还记得,在禄劝杉乐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时,带队采风的原市文联副主席李永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里的每样物件,每张照片,每段文字,这里的一切都太珍贵了,小陆,你们作为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是啊,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难道不应该继承好,发扬好红军长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吗?我虽然坚持写作还不到30年,而且也没有大器晚成,扪心自问,我想我今后依然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造的定力,真正沉下心来,去掉浮躁,下硬功夫,下苦功夫,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我说的,或者我写的,毛公山可以作证。(陆晓旭)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