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做好“四防”,远离降温后的6种病

[百科] 时间:2024-04-29 15:05: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7次

    

秋分时节

AUTUMN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四防一夜凉一夜”。秋分

秋分过后,过后昼短夜长,做好种病天气一天比一天变冷。远离几场秋雨过后,降温成都已经感受到了些许凉意。四防由于季节交替,秋分气温快速下降,过后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做好种病这也是远离最易生病的时节。

那么,降温秋分后哪些毛病最容易找上门?如何预防才能健康过秋呢?

01

秋季降温后,四防小心六大疾病

1.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近日成都夜雨连绵,过后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肠胃疾病

图源:giphy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4.心血管病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过敏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6.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02

秋分养生,谨记“四防”

一防:防秋凉

秋分早晚温差大,除了注意及时添加衣物,还要注意保护这几个最易受寒的身体部位。

1. 暖颈——寒凉让颈椎病“雪上加霜”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戴围巾,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2. 暖腰——肾喜暖而恶寒

暖腰可以搓手按摩肾俞穴(俗称的“腰眼”),来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

3. 暖脚——扶助正气抵御寒邪

做好足浴按摩也能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可在泡脚之后,对足部进行点压式按摩。

二防:防秋乏

在中医来看,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咽干、口干、鼻子干都是秋乏的表现。

长夏消耗太多人体气血,天气凉快后,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也就随之出现,机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除秋乏呢?

1.要保证充足睡眠

早睡早起,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另外,适当午睡20分钟也利于化解秋乏。

2.多做伸展运动

多做伸展运动,可以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

三防:防悲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结。

此外,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也易使人的情绪受到消极影响,产生“悲秋”情绪。

1.约伴出游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养收之道也。”

我国古代民间有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也是养收之一法,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2.加强日照和光照

加强日照和光照是快乐起来的第一要领,好心情要“晒”出来。避免“夜长梦多”才能保证第二天充足的“日照时间”,因此睡前半小时应避免脑力和体力劳动,不要带着思考上床。

四防:防秋燥

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应多吃润燥食品,如梨、荸荠、柚子、银耳、甘蔗、百合等。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