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发现12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

[探索] 时间:2024-05-02 20:02: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0次

  经过近5个月的辽宁艰苦努力,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发现处

  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寺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等专家组成的摩崖专家组,日前对全省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报告进行了逐一审核,造像同意调查报告整体通过验收。辽宁

  我省石窟寺分布广泛、新发现处内涵深厚、石窟寺含体系完整,摩崖集建筑、造像雕塑、辽宁壁画、新发现处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石窟寺含是摩崖辽宁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造像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去年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这次专项调查。调查的范围为我省境内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调查的内容包含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主要风险、保护管理情况、安全防范情况等四个方面近百项数据。

  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其中石窟寺23处、摩崖造像28处。锦州、阜新、朝阳3市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较多,分别为17处、15处和9处,其余分布在葫芦岛、朝阳、辽阳、鞍山、大连等市。

  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中,有12处为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多为藏传佛教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石窟寺资源的类型及分布区域,让我省石窟寺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此次专项调查基本确立了辽宁地区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时代链条。

  在北魏—辽金时期均为佛教造像,从明代开始出现道教题材造像,清代则出现大量的萨满教造像,甚至为了迎合信众需求,出现了集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或密宗造像与萨满教造像于一窟的融合现象,体现了宗教崇拜从佛教一元独大到佛教、道教、萨满教多元共存的风格体系。

  从开窟选址特征来看,北魏时期石窟寺均位于临近大凌河的低矮山丘向阳崖面上,远离人群;辽代石窟寺则位于以医巫闾山为中心的名山大川中,体现出名山崇拜、宗教信仰与皇家需求的的多元结合特征;金代以后的石窟寺则较为分散,但大多离居址较近,体现出民间宗教需求的迅猛发展。

  辽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自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前后相继的格局,并以藏传佛教最具地域特色。

  目前,我省共发现13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均位于阜新地区,是国内除藏区外,分布最为集中、造像种类最齐全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对于研究藏传佛教东传扩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