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吹劲草 改革润爨乡——陆良县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工作纪实

[焦点] 时间:2024-04-27 19:38: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83次

  云南已到了干旱缺水的疾风季节,而在陆良县的吹劲草改爨乡广袤田野里,依靠着四通八达农田水网的革润革工灌溉滋润,洋芋、陆良利综蔬菜、县农水果等高原特色作物却长势喜人。田水看着一坡坡、合改一洼洼绽放着紫色、作纪白色花朵的疾风早春洋芋,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吹劲草改爨乡陆良县小百户镇章柏村农民做梦都没有想到,多少年来一直靠天落雨吃饭的革润革工老百姓如今种地也享起清福,只要把小小的陆良利综射频卡往安装在田地中央的射频器上轻轻一刷,清溜溜的县农自来水就会均匀地喷洒到庄稼上,既省时省力,田水又省水省钱……这是合改陆良县农田水利改革的成功缩影。

蔬菜灌溉 通讯员供图

  掷地有声——以抓铁有痕的作风推动改革

  陆良俗有“鱼米之乡”美誉。多年来,该县始终把治水兴水作为一项长远战略加以统筹和实施,先后建成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46座、小坝塘435座,总库容达1.98亿立方米,为加速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期,陆良县围绕农田水利水价改革和工程管护核心,抓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管运营关键,把握住群众全程参与重点,制订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试点方案》,具体涵盖了“初始水权分配、合理水价、节水激励、合作社参与、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管和运营、国有工程管护、田间工程管护”等7项机制;同步制订了涵盖“初始水权分配、合理水价、合作社组建和管理、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5项机制的《陆良县中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农民互动”的办法,科学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恨虎坝中型灌区7项机制和中坝村5项机制的落地生根,既成功引进了民营企业大禹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又充分发挥出农民在农田水利改革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还将水的商品属性全面体现出来,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管、有钱修”的目的,达到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长期良性运行的目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陆良模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利支撑。

  点石成金——让点上“盆景”变成面上“风景”

  随着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试点和中坝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成功实施,陆良县迅速将这一改革成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力求“以点带面,整体开花”:

  政策支撑,找准农田水利改革最佳契合点。为了使农田水利改革成果惠及全县群众,陆良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统筹协调会议,将农业、水利、财政、烟草、土地、移民搬迁等多个部门的相关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按照“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形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了一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避免了工程建后“事权不清、产权不清、责任不清”等问题,破解了农田水利中出现的“各自为政、工程重复建设”的现象。“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5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85,灌溉保证率从68%提高到90%以上,年节水量1236万立方米;2017年,全面启动水价改革整县推进工作,粮食作物由每方0.04元提高到0.06元,经济作物由每方0.06元提高到0.12元。水费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管不好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因地制宜,找准农田水利改革最佳突破点。在试点项目成功的基础上,陆良县注重把点上的成功做法复制推广运用到全县各乡镇。截至目前,全县148个村(社区)中已有125个在农田水利项目中引入7项改革机制,全部成立了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组建了26个灌溉服务公司,逐步走上一条以水利改革为先导、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产业聚群为支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原有的烤烟、蚕桑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培育壮大起具有高原特色、高附加值的蔬菜、洋芋等新型支柱产业。小百户镇14个村民委员会中就有10个村委会进行农田水价改革,先后筹资1081万元进行渠道防渗、坝塘病险处理、新建泵站、新建田间水池、安装田间管网等,形成了“项目由群众选择、工程由群众自建、资金由群众监管、质量由群众监督、验收由群众测评、管护由群众负责”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从白用水到有偿用”、 “从管不了到管得好”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了“以水养水”的目标。

  精心培育,打造农田水利改革最靓闪光点。位于大莫古镇戛古村的陆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复制恨虎坝中型灌区试点项目中的“引入社会资本”机制,由企业自主投资583万元建设5300亩田间设施,将流转土地打造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年产值达到1.35亿元,种植出来的高端蔬菜除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外,还部分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大莫古镇阿油铺村委会,在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复制成熟的改革试点机制,将位于德格海子片区620户6903亩土地按照每亩850元整体流转,并筹资485万元配套田间水利设施。再按照逐年递增承包费的办法,将土地反向流转给种植大户,大规模种植了高附加值的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年产值突破1亿元,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年实现净收益50万元以上。

刷卡取水 通讯员供图

  事半功倍——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陆良县农田水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对确保水资源安全、推进现代化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打开了社会资本进入农水领域之门,投融资渠道得到拓展。以往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兴建,以致带来管护责任主体不明、有建无管、重建轻管、管而不力等问题。改革以后,由于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管投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来,以期彻底打破政府大包大揽、包建包管的传统做法。陆良县在成功引进大禹节水集团参与农田水利投资和建管之后,又成功引进1.84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兴建农田水利工程228件,让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加快了土地规模化流转的速度,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搭建了农水工程建后管护平台,水利工程设施得到良性运行。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工程建后无人管、无钱修是困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通过改革,组建了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明确了各投资主体的清晰产权和所担负的管理主体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主体不明、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促使农村水利工程实现“有人管”的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科学测算成本水价和运行水价,所执行的水价基本能够满足水利工作正常运行所需费用,有效解决了农村水利工程建后的管护经费短缺问题,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农民群众节约用水意识,生产用水习惯得到明显转变。过去,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始终认为水是老天赐给的,水库坝塘是政府出钱修建的,或者是群众用肩膀挑出来的,农民白用水、用白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致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把水的商品属性体现出来,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用水不受限制、浪费严重的用水习惯,在群众可接受的基础上,改革水费征收标准,通过市场调节和价格杠杆调控,群众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有偿使用、多用多出、节奖超罚很有必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全县水利用系数得到大幅提高,亩均年节水量100立方米左右。

  提高了农田水利化程度,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陆良县通过强化政府性投入,解决了库塘蓄水不足和“水往高处走”的问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解决了有“大动脉”无“毛细血管”的问题;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机制,增强了老百姓的节水观念和发展高效农业的意识。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步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绿色无公害、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晚秋洋芋、早春洋芋和蔬菜等被优化为主导产业,蔬菜、洋芋已成为陆良县最具规模效应、最有高原特色的2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县每年种植蔬菜72万亩,年产蔬菜120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种植晚秋洋芋17万亩,年产商品洋芋30.6万吨,实现产值6.12亿元;种植早春洋芋10万亩,产商品洋芋19万吨,实现产值3.8亿元。

  夯实了农业发展根基,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长期以来,由于受水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付出与收获难以形成正比。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跟不上的山区、半山区乡镇更为突出,水利命脉成了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一道屏障。自从插上农田水利改革“翅膀”后,全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是如虎添翼。在率先试行农田水利改革的炒铁村委会章柏村,改革之前该村农民大量种植烤烟、小麦等作物,亩均年收入3800元,而每亩投入的拉水费用就高达630元,灌溉成本占收入的16.7%,相当于六分之一的收入花在了拉水灌溉上。改革后,亩均年收入7400元,亩均灌溉成本支出190元,仅占年收入的2.6%。大莫古镇阿油铺村委会德格海子片区的农户,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外,每年每亩还有100多元的分红,并且可以到项目区里务工,月工资性收入3000元,整体收益显著提高。

  云南网通讯员 顾贵明 刘小芬 王红坤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