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扶贫搬迁:搬出美好新生活 正文

扶贫搬迁:搬出美好新生活

[时尚] 时间:2024-04-27 20:18: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93次

原标题:扶贫搬迁:搬出美好新生活

俯瞰大小卡阳新村。扶贫

喜迁新居。搬迁搬出

走亲串户看新家。美好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秋日和煦阳光下的新生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阿卡村,一排排安置新房静静地伫立在大湟平公路旁边。扶贫秋日的搬迁搬出早晨,明媚的美好不仅仅是阳光,还有村民喜悦的新生心情,趁着好天气,村民们正在抓紧时间在广场上晾晒今年丰收的扶贫小麦,脸上洋溢着秋收的搬迁搬出喜悦。

这份喜悦不止来源于丰收,美好也来源于最初的新生易地搬迁。搬迁前,扶贫上阿卡村由于地处山区,搬迁搬出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美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是一个“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贫困村。后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上阿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村民也开始谱写新的幸福生活。

像上阿卡村一样因易地扶贫搬迁而开辟出新的广阔天地的村子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西宁市湟中区涉及8个乡镇、24个行政村、714户、2337名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

搬迁工作是完成了,但扶贫工作并没有就此止步。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有事做,湟中眼下正通过层层督战、成立专班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文章,真正实现从“搬得出、能脱贫”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转变。

环境美才能“生活好”

小卡阳村当初是湟中区确定的重点贫困村,地处田家寨镇东北方向的浅山地区,海拔2900米,距田家寨镇6公里,距县城近40公里,距西宁市近50公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由于地势险恶、土地贫瘠,孩子上学要翻3座山,村民得病“小病扛、大病拖”,一天三顿饭,顿顿洋芋蛋。

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给小卡阳村带来了整村搬迁的好消息。在大山中居住的43户贫困户,终于迎来了人生转变。

搬家这天,孩子们跑着、跳着、笑着、闹着,清脆的笑声在巷道里回响;老人们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流下喜悦的泪水;山里人脸上的愁苦不见了,敲响锣鼓,端起酒杯,感到天地宽了,心里敞亮了。子女就近上学,老人就医方便,年轻劳动力要么在家门口务工,要么去市里寻找就业机会。老人们纷纷感慨,借着脱贫攻坚的政策春风,小卡阳人的生活终于换了光景。

走进位于田家寨镇集中安置点的新村,贫困户们住新房、走新路,整齐的街道、完善的设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前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村里的老人们没事就爱去广场转转,他们慈祥的目光中透出的是对美好新生活的展望。

跟以前的旧村相比,搬迁后的生活环境有了大变化。为了保护村庄环境,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新生活,村民们清除垃圾、垒砌花墙、栽树种花,改厕、污水治理……“以前的村子,基础设施差、卫生条件也不好。搬到新村以后,路也平了、墙也新了,村民们维护人居环境的热情也高了!”第一书记王青铎介绍道。

入住新居以来,村“两委”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整,对村内6条里巷进行集中清理,每12户配备1个垃圾分类小桶,每天由保洁员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现了村内垃圾从分类到收集、从转运到处理的无缝对接。同时,主干路、胡同里巷全部硬化,全域实施自来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吃水难等问题。通过实施“煤改气”工程,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做饭和取暖,实现了能源清洁化。实施全域污水管网改造,铺设污水管网1306米、建设1座污水处理站。对照“厕所革命”要求,新建1座公厕,彻底消除了过去旱厕少、气味大的状况。

在贫困户李占成看来,易地搬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2017年他被省高管局招录为收费员,收入稳定,月工资达到5000元左右,妻子祁中桂在家务农,农闲时间在田家寨镇打零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保障一些日常生活开支,加上每年的产业发展资金分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设起了这么好的新家园,让我们有条件开始新生活,我们一定要爱护好它!”李占成说。

稳产业才能“鼓腰包”

不仅让贫困群众搬个家、“挪个窝”,更要为他们“铺好路”,让他们真正换了个新活法。湟中区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工作重心逐步由“搬得出”转到“稳得住”“能致富”上,让搬迁群众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中,湟中区一方面依托贫困户每人5400元的到户产业资金,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自助脱贫;一方面依托安置点毗邻市区、工业园区的优势,结合“雨露计划”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项目平台,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帮助搬迁户适应新生活。截至目前,全区扶持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中,159户发展种养殖业、117户资产收益、19户发展光伏产业、15户为其他产业、45户为低保兜底户,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率达60%以上。同时,围绕林业生态资源管护、村级公益性岗位等需求,优先聘用56名易地搬迁贫困户劳动力到森林管护、保洁员、巡河、基础设施管护等岗位。

在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础上,统筹资金1500万元,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其中田家寨镇集中安置点大卡阳、小卡阳、马昌沟3个村将900万元投入至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参与乡村旅游运营,土门关集中安置点上阿卡、秋子沟2个村将600万元投入至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奶制品加工项目,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加产业收入。

精神足才能“奔小康”

晚饭后,在田家寨镇马昌沟新村的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一起,跳起了城里流行的“曳步舞”。坐在旁边板凳上的蔡连芳满脸带笑地观看着。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新房子住,摆脱贫困,我们充满信心。现在安置点这里还有卫生室、活动室、农家书屋,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蔡连芳高兴地说。

走进蔡连芳家的小院,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在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幅精心绣制的手工刺绣,一幅是毛主席诗词,一幅是骏马奔腾图。蔡连芳感叹道:“现在的生活真好啊,我们不仅赶上了好时代,还走上了幸福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呀!”

傍晚,田家寨镇集中安置点活动丰富,搬迁户自发组织进行广场舞、棋牌活动、读书活动、花儿演唱等,一幅景美、人和、精神好的美好小康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搬迁后,大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贫困户扎堆打牌、晒阳娃,搬来新村后,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变了样。”田家寨镇副镇长张宇说,“现在老老少少都出去忙活了,该务工的务工、该干活的干活,努力生活的劲头可大了!”(潘玲 田晓军)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