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非化石能源需求占比将达到42%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

[休闲] 时间:2024-04-28 05:33: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33次

10月18日至20日,年非能源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将在长沙举行,化石该论坛系博鳌亚洲论坛推出的需求第三个全球专题论坛。

学界认为,占比中国总经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将达集团影响,最为紧迫、到专最具威胁者当属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访中 如不采取措施,国工公司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程院全球气候系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院士永生对粮食安全、石化生物多样性、理马海平面高度造成灾难性影响。年非能源

实现碳达峰、化石碳中和是需求一场硬仗。中国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努力目标。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化对于碳减排有哪些新技术方案?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解决方案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我国“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化转型将显著加快,油气行业发展路径渐趋清晰,加快打造绿色油气田、绿色炼化产业、绿色储运体系、绿色技术支撑将成为油气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抓紧编制

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北青报:“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未来的消耗量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马永生: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

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油气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双碳”目标新要求和能源转型大趋势推动下,面临的减排减碳、绿色发展压力增大。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能源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40年非化石能源需求占一次能源比重将达到42%左右。

“双碳”目标下

能源低碳化转型将显著加快

北青报:“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要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

马永生: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我国炼化产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约束,需要打造绿色炼化产业,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应加快提升炼化行业集中度,推进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产能建设,实施严格的行业能耗和排放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资源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建设智慧炼厂,实现智慧化管控和节能增效;加速炼化产业用能结构调整,推动“气代煤”、电动化,加强绿氢供应,推进减排降碳;加强石化产品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加大塑料等石化产品的回收利用。

“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化转型将显著加快,油气行业发展路径渐趋清晰,即加快打造绿色油气田、绿色炼化产业、绿色储运体系、绿色技术支撑将成为油气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北青报:那么未来我国油气企业还需要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吗?

马永生: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看,未来需要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油气供给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打造绿色油气田,加大控碳减碳降碳力度,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大力提升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节能提效、降低能耗实现减碳;通过减少并最终避免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降碳;积极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和地热资源,以减少使用高碳化石燃料和高碳电力实现控碳。

到2025年

中国石化将建成1000座加氢站

北青报:中国石化在传统业务低碳转型升级中有哪些具体计划?

马永生:面对“双碳”目标,中国石化将大力实施绿色洁净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坚定不移迈向净零排放,引领我国能源化工行业低碳转型进程。

大力推进传统业务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油转化”“油转特”步伐;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把新能源业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四供两融”业务,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混合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碳减排与利用,持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油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青报:中国石化在“双碳”目标下,有哪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马永生:随着化石能源需求峰值点的前移,油气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应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打造绿色技术支撑,建立绿色低碳竞争力。加大节能技术研发;研究氢能制运储销全产业链技术,重点解决好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成本问题,尽快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加强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推进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高端材料的技术研发。

例如,国内外大型油气储运企业针对天然气管输过程中甲烷逃逸,已普遍建立起有效的一体化管控体系,天然气管输损耗得以有效控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优化油气储运设施布局、加强智慧管网建设、完善储运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储运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减少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甲烷逃逸。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