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海南周刊 | 闻名识鱼 正文

海南周刊 | 闻名识鱼

[娱乐] 时间:2024-05-06 11:57: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7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闻名识鱼

文\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实习生 柯隽 图\蔡杏伟

不论是海南鲳、鲮、周刊鲷、闻名鳅、识鱼鲅;还是海南黄尾蓝魔、七星刀、周刊女王神仙、闻名黑白关刀;或者是识鱼攀鲈、大鳞鲢、海南海南长臀鮠、周刊大刺鳅、闻名乌鳢、识鱼爬岩鳅……念完之后不要疑惑,海南这些都是周刊鱼的名字。

保亭近腹吸鳅。闻名

鱼有千万种,外形千差万别可以理解,但为何名字画风差别如此之大?鱼类是怎么命名的?又有哪些规律可循?我们和您一同去探索关于鱼类命名的故事。

1

同一种鱼,名字为何不同?

同一种鱼,出现在菜市场和科学书籍上,它的名字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比如生活中常吃的过山鲫、桂花鱼,它们的中文名分别叫作攀鲈、花身副丽鱼/马拉瓜丽体鱼。还有我们海南方言里叫作‘嘎啦堆’的鱼,其实中文名是‘大刺鳅’,属于刺鳅科中的一种。”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所副所长蔡杏伟博士举例说。

嘎啦堆(大刺鳅)。

明明是同一种鱼,为何会有多个名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区分学名与俗称的区别。

事实上,现今生物学领域里通用的命名方法和分类系统来自西方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与18世纪分类学研究者林奈密切联系,因为他对植物命名的双名制的坚持和宣传,确定了双名法(属名+种名构成)的公认地位。在双名法的基础上,后人发展出了专用于种下等级的“三名法”。这便是国际通用的物种“学名”(scientific name),统一使用拉丁语或者拉丁化的词对物种进行命名。

在科学界,物种学名命名是一件严谨且复杂的事,鱼类也不例外。但在非科学用语的生活交流中,我们对鱼的叫法,则多源自俗称。

“鱼的俗称,也会出现‘同种异名’现象,同种鱼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叫法。像在海南被叫作‘黑鱼’的乌鳢,在北方省份则被称作‘财鱼’,它的外形呈棒状,对我们海南岛来说属于外来物种。”蔡杏伟说,鱼类的俗称多具有地方性方言或者文化的特点,与学名有着较为明显区别。而在观赏鱼类中,像黄尾蓝魔、七星刀、女王神仙则多为商品名。

2

鱼儿你为何叫此名?

同一种鱼它有多个不同的名字并不奇怪。抛开学名及中文名不谈,单从俗称的角度来看,鱼的命名特点,呈现出一定规律。

明代末期,时任福建盐运同知的屠本畯将各种鱼类分门别类,最终形成《闽中海错疏》这一水产类专著。这部志书被认为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有学者对《闽中海错疏》中引用俗称的鱼名特点进行归纳,发现鱼类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黑鱼(乌鳢)。

第一种,是借用动植物、食品、乐器、厨具等的名称进行命名。这部分鱼类,大致因为其外形与被借用物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琵琶、鹿角、面条、枫叶、赤鬃等。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丘书院,曾判断赤鬃为二长棘鲷,这种鱼的背鳍有两条棘条非常长细,而且为淡红色,与赤鬃相似。

第二种,是根据鱼类的某种习性特征进行命名。拨尾、吹沙、抱石,这类鱼的名字为“动词+名词”的结构。根据此类俗称可以想象出这类鱼的某些习性,或者可以联想其生活的环境。如吹沙的生活环境应该为沙质地带;抱石则可能为喜礁鱼类;过腊鱼,则因为其洄游时间为“腊来春去”。

第三种则是采用身体的突出特征进行命名。在当时的范围内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物种。如棘鬣取其鬣如棘之意;黄尾则是因其似鲤而尾微黄而得名;方头取其头方之意等等。

桂花鱼(花身副丽鱼)。

另外,还有一种类型是采用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鱼类的特征进行命名,如银鱼、乌鱼、竹鱼、带鱼、草鱼等。例如乌鱼的名称源于“全身及尾鬣俱黑”,比目鱼的名称可能取自古书《尔雅》中的“不比不行”,草鱼的名称源于其主要饲料为草。

3

看名识鱼有哪些依据?

这些鱼类的俗名的命名方式,在蔡杏伟的观察中也得到了印证。“过山鲫(攀鲈)的背鳍和臀鳍鳍条均为硬棘、鳞片很硬,这种鱼在下雨时节有时会利用身体的扭动和鳃盖开合爬上岸,脱离水环境能够存活一定的时间,‘过山’两个字,能够反映出这种鱼的这一习性特征。”蔡杏伟介绍说,过山鲫(攀鲈)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万宁鱼煲的食材也常用到它。儋州方言中则将这种鱼称作“拉nua”,代表鱼体刺很多的鱼。

过山鲫(攀鲈)。

还有中文名为“爬岩鳅”的鱼,同样可以看名“识”出它的习性特征——在海南中部山区水流湍急的溪流岩石上,能够找到这种鱼的身影,其胸腹鳍包裹在身体外围,看起来就像个吸盘一样,使得它们不仅吸附在岩石上,还能顶着激流,顺着岩壁向上攀爬。

“这类命名方式非常实用,不仅减免了造字的困境,又充分发挥了人们的美好想象力和联想力,便于人们非科学用语的生活交流。”《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一文的作者洪纬在文中如是概括道。

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鱼类约3万种,占全部脊椎动物总种数的一半左右。于大江主编的《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海鱼鱼类资源种类繁多,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共有鱼类1694种。

白骨鱼(海南长臀鮠)。

如果从鱼的中文名来看,其命名方式还与汉字具有表音和表意两大特征息息相关。李海霞所著的《汉语动物命名研究》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鱼类的生物学性状、生物习性等方面,为我国古代汉语动物命名做了大量的诠释工作,其认为鱼类命名能够体现鱼类的主要特征。例如:鳗源于蔓,显示鳗鱼具有身体曼长的主要特征;鲅源于拨,表示鲅鱼拨尾健游的样子。

此外,鱼的中文名命名,还会加表示颜色、地点或区分淡水和海洋鱼类的定语。“例如生存在长江的‘胭脂鱼’,其中文名体现出了外形颜色等特点;而保亭近腹吸鳅、海南瓣结鱼、海南原缨口鳅、琼中拟平鳅等鱼,则很明显带有地点信息,表示相应物种命名时模式标本采集的所在地。”蔡杏伟补充说。

“松涛腩鱼(大鳞鲢)分布在南渡江流域,老渔民以前会常见到,但近二三十年没见到了。”蔡杏伟略带遗憾地说道。(周晓梦 柯隽 蔡杏伟)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