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柿之“前尘往事” 正文

柿之“前尘往事”

[百科] 时间:2024-05-02 17:48: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25次

原标题:柿之“前尘往事”

柿之“前尘往事”

( 2020-11-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10月23日,前尘往事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梅里自然村的前尘往事金秋柿子节正式开启,红彤彤的前尘往事柿子挂满枝头,构成了金秋的前尘往事丰收画面。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宋扶日

冬天来了,前尘往事虽是前尘往事万物即将沉寂之时,但却有一种色泽丰沛的前尘往事果物,正在不断释放着彤彤如火的前尘往事内力。其悬挂在碧空中的前尘往事澄澈“笑颜”,在秋冬交叠的前尘往事大地中,与清冷的前尘往事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前尘往事

另外,前尘往事由于中文的前尘往事谐音特性,它更是前尘往事承载了多重祥瑞的意蕴。自古以来,以它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一直在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这种色泽丰沛的果物,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柿子。

作为北方人,我最熟悉的是山东的金瓶柿、莲花柿,华北一带的磨盘柿,以及陕西临潼的火晶柿。秋季,品尝柿子与它的“衍生品”,对我而言,是一种带有生活情致的“仪式”。

与轻柔嫩滑、内含“琼浆”,可当做“饮品”吮吸的软柿相比,我更偏爱略硬的柿子,它与这个引人深思的季节的气质,似有一种潜在契合。

除了鲜柿子,冻柿子也是独特风味,在萧寒之日,它凸显出的是强烈的刺激感,没有强劲肠胃功能的人,一般是不能轻易尝试的。

要说冻柿子,就不能不提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对于它的描绘:“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淩!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

老舍先生对于吃冻柿过程的描写,虽然用笔寥寥,但却跃动鲜活。这样的描摹功力,与他对柿子的偏爱,有直接联系。有次我去参观先生在北京东城住过的四合院,还看到他当年种植的柿树。我想,正是时常面对着家中柿树上的累累硕果,先生才能够生动地捕捉到上述充满情致的细节。

与生冷刺激的冻柿相比,柿饼的“性情”就显得温和了不少,它可谓老少咸宜的零食。我曾吃过一种,陕西富平出产的柿饼,它的白霜均匀,形态晶莹质朴,口味甜润自然。这种富平柿饼,因为吸吮了饱满的阳光,抛却了多余的水分,因而保藏了纯挚的甜味。而当地果农,对其恰到好处的捏揉处理,更为它的甜意,增添了几许韧性。

柿子为国人带来了许多细腻生动的情趣,述说不尽。此外,它在我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曾谱写过丰富的“前尘往事”。

我国多地的史前遗址中,均出现过柿的残留物,原始的先民们,曾捡拾这种野生果子来果腹。但那时的柿子,因为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所以,口味一定是甚为青涩的。

在先秦直至南北朝这一长段历史时期中,人们逐步将柿子的品种,加以改良。南北朝时,出现了脱涩法,经过这种技术处理,柿子原始浓烈的涩味,被消除掉了大半。此外,当时的人们还摸索出了一套关于嫁接柿树的技术。

经过悉心改造的柿子,在那一段时期中,成为只有帝王贵族才可享受的上品佳果。很多宫苑庭园之中,都会植有柿树,它被人视作是珍奇异木。《上林赋》中,就曾提到过柿树;南朝宋江夏王刘义恭,还曾品尝过出自宫苑的御赐柿子,其散发出特殊香甜,令他喜不自胜,并连连称其“滋味殊绝”。

到了唐、宋两代,人们对于柿子的培育技术,更为精熟,柿树的种植范围,也被大幅度扩大,人们经常会见到其绵延数里的景象。既然树的数量如此庞大,那么,它们所结出的硕果之数量,也自然是可观的。

此外,人们对此果物的特点,也进行了深入明晰的探查。唐代文人段成式,在千古奇书《酉阳杂俎》中,总结了柿的七个方面的优势:“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前六条是针对它的自然属性,做出的精妙总结。而第七条则有一定的延展性,它说的是一种柿子的实用用途——临书。

关于临书,还有过这样一则典故。《新唐书》载,有位叫做郑虔的文生,他“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某一天,他听说长安城的慈恩寺里,存有不少柿叶,于是便常常到寺中,取那些叶子,来练写书法、勾画山水,没想到,柿叶的品质,并不亚于宣纸。而且,他的创作水准,在短期内,竟明显提升了许多。将柿叶作为宣纸,看似是无奈之举,却反而成就了郑虔。

后来,他将自己用柿叶创作的书画,进献给唐玄宗,并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赏识。

不仅是柿叶与文艺作品,有如此自然天成的缘分,外形出众的柿子本身,更是与文艺作品渊源深厚。它在众多绘画题材中一枝独秀,是被重点表现的自然造物,有一幅现今藏于日本京都龙光院的、南宋画僧牧溪的《六柿图》,便是典型之作。

在画家的笔墨虚实变幻间,一只只大小不一,好似是被随性摆放的柿子,呈现出一种朴拙又深邃的禅意,以及真纯的情怀,大面积的留白,令人心绪沉静。我感觉,此作虽然没有突出柿子的色彩,但却将其明媚的光色流转,幻化为观者意识中的华美图景。

除却画作之外,唐宋两代的众多诗歌中,都出现过柿子明丽的姿影。如称赞其色泽的“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出自唐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描绘其繁茂盛景的“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出自宋范宗尹的《游龙华寺二首》)等。

从元代直至清代,柿子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各异的特性,也被人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加以研究。

元代有关于柿漆的记录:“每柿子一升,捣碎,用水半升,酿四、五时,榨取漆令干,漆水取亦得,可以供做伞者用度”(出自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明《本草纲目》有对其药性的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而到了清代,柿饼已经成为了一款大众美食……

不仅在中国,柿子在日本也颇受青睐,尤其是脆柿,常被制作成各色甜品。另外,柿子醋汽水、柿子羊羹、柿叶寿司……也都是口味独特的东瀛美食。

中国古代与柿子相关的传统工艺,在日本也有传承。前面提到的柿漆工艺,就是一个典型。它在日本,被广泛运用在伞、团扇、装饰盒、手提袋、和纸等物的制作过程中。

柿子的确是灵物,它能够与人们的生活,以种种自然质朴的方式,相互契合。它美味且实用的一面,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惠利;而其文艺浪漫的一面,也在不断地为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给养。

在秋风的起伏间,串串柿子,轻盈地摇曳着,映射出无边辉光。那些由橙红、橘黄、中黄组合而成的“色块”,鲜洁明媚,错列交叠。我甚至隐隐地感觉,似乎这种泛动的光芒,能够穿透深黑闭锁的夜色……

明烈的柿子,在千古的时空中穿行。它秋冬间展露的姿颜,虽然短暂,但却绚烂,这点,恰是契合了“刹那既永恒”的哲学观念。(徐昱 宋扶日)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