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走向“示范” 一个国家新区的发展智慧

[热点] 时间:2024-05-07 18:17: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67次

原标题:从“试点”走向“示范” 一个国家新区的试点发展智慧

“对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世界和中国而言,一个新的从走共同观察维度是:一个新的城市时代的来临”。

一个新的向示城市时代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但总有一些话题是范 发展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绕不开的,生态环境就是个国其中之一。过去传统的家新城市道路常常会因大雨造成内涝等现象,水坑、智慧水洼更是试点随处可见,如今,从走随着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向示城市功能不断更新,范 发展一个新的个国城市管理概念--“海绵城市”逐渐被大众熟知。

2015年10月,家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智慧《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五年的考核期将近,但洪涝灾害依旧在各地频现。消除城市内涝现象,是摆在每个发展中的城市面前的难题。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西咸新区面对这次“小考”显得十分从容。

雨水不再是“余水”

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被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所替代,城市道路借助全透型沥青路面技术,透水降噪能力明显提升,园区道路大多采用建筑垃圾制成的透水砖铺设,可以让雨水很快渗透……这是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部云谷科技园区里“海绵花园”的场景。

记者从西咸新区了解到,沣西新城构建了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组成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工程建设“海绵体”让雨水实现自然迁徙“慢排缓释”。

事实上,城市内涝的治理涉及管道建设、雨洪排水等多个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项治理手段。

西咸新区的海绵城市在建设初期,就在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暗藏了巧思设计。夏季雨水丰沛,多余的雨水就被导流到路边的雨水收集系统,除了浇灌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之外,其余的就被引流到池塘里,这样,以往直接排放到污水管的雨水就成了池塘源源不断的水源。整个新区就像一块布满毛细血管的巨大海绵,吸收汇集雨水并存贮在地下收集系统里。不仅是路面,屋顶的雨水也会进入这个系统,经过下渗、净化,被储存在各个绿地的雨水池中。下雨储水,需水时放水,这样的良性循环已经实施了近五年。

据了解,沣西新城的地下水位年年上涨。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建成海绵型园区32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80余公里,城市管网排水能力显著提升,地下水位上升3.43米。

150米见绿,300米见园

让城市融入自然,这是城市发展的思路,更是城市居民的心声。

走进西咸新区,宽阔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随处可见崭新靓丽的高楼大厦,一切都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及十字路口,布设有多个城市公共绿带以及街头公园绿地。

近五年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通过不断摸索创新,构建出“一心一廊双环多带多园”的公共空间结构,已形成以自然河道、中央绿廊、环形公园、街头绿地四级开放空间构建的城市生态基地。

“让沣西新城形成一个150米见绿,300米见园,1000米到中央公园和创新绿环的大开大合的绿色空间。”这是西咸新区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方式的目标之一。

今年9月,西咸新区第三次城市工作会召开,会议发布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2020)》,结合新区实际,对居住小区配套设施标准进行了完善,并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得小于80%;

雨水径流TSS消减率不得小于50%;

下沉式绿地比例不宜小于60%;

人行道、地面停车场、广场透水铺装比例不宜小于90%;

……

这也许是海绵城市的西咸方案中微小的一部分,但对这里的居民来说却是关系到居住环境的大事。城市的发展进步就是不断更新的过程,西咸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眼界之外,数字可以说话。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区城市管理与交通运输局加快推进城市增绿工作,建成街头广场和口袋公园14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88万平方米、绿道144公里,已完成全年增绿计划的90%。

以生态绿道为脉络,用绿色串联起整座城市。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有生命的城市。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