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加沙医院被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谁是幕后黑手早已“不言自明”

[百科] 时间:2024-04-28 18:32: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92次

    

原标题:加沙医院被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不言自明谁是原创医院幕后黑手早已“不言自明”

    

    

自古以来,战争爆发时遭受困难的加沙永远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这就是被炸加沙阿赫利浸信会医院遭遇袭击的真实写照。

据央视新闻报道,导致大量17日晚加沙阿赫利浸信会医院发生爆炸,平民造成至少500人死亡,伤亡其中大部分是幕后到医院避难的妇女、儿童。黑手

半岛电视发布的早已照片显示,整个医院主体结构已经垮塌,不言自明到处是原创医院散落的建筑物残骸、衣服碎片和尸体。加沙幸存的被炸医护人员直接在事故现场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国际社会控诉袭击者的导致大量暴行。

袭击事件发生后,以色列立刻跳了出来,甩出一堆所谓的“证据”,声称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吉哈德”使用火箭弹制造了这起袭击,但很快有人注意到,在以色列的“证据视频”中,居然有一个画面是“火箭弹”冲着与医院相反的方向飞行。

这爆炸效果一看就是航弹空爆造成的

以色列这些“证据”,最无法自圆其说的一点在于,如果“吉哈德”或“哈马斯”有能力“手搓出”威力足以炸毁一栋大楼的“火箭弹”,这么多年来以色列人还能睡得如此安稳吗?

随着以色列放出的“证据”越多,就越难以填上其中的逻辑漏洞,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媒记者直接质疑以色列军方“证据链”的可信度,声称以色列之前就将一名记者之死归咎于巴勒斯坦,“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以色列?”

如果不是“吉哈德”或“哈马斯”炸毁了医院,那幕后真凶又是谁呢?

有网友拿现场监控拍到的“耀斑”和爆炸发生前出现的短促尖啸声,对比了美军轰炸机投放某型航弹的视频,认为是以色列空军使用配备了JDAM炸弹摧毁了医院大楼,所谓的“耀斑”其实是以军战机发射的热焰弹。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之所以要轰炸加沙医院,是因为这家医院拒绝了以军方“南撤命令”。13日以色列军方要求加沙北部110万平民在24小内撤离,当时他们强调这项命令也适用于联合国、医院等设施的工作人员。

沙特向也门投掷的航弹

也就是说,在以军眼中,针对加沙的空中和地面行动从14日之后都会升级为“无差别攻击”。但由于许多在战火中受伤的病患,以及流离失所的平民都选择“相对安全”的医院作为庇护所,加沙地区的许多医护人员都纷纷表示不会抛弃他们并拒绝撤离,这也成为了后来他们遭到以军袭击的可能原因之一。

更何况,以色列使用大当量航弹炸毁巴勒斯坦民用建筑早有前科,2021年以色列甚至连外媒办公地点都不放过,以“窝藏哈马斯恐怖分子”的名义,炸毁了美联社和半岛电视台在加沙城的一栋办公大楼,而在此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初,以色列军方就炫耀过使用JDAM炸弹炸毁了加沙某座高层建筑。

被炸成废墟的加沙医院

但就像那位外媒记者所说,即使以色列在推卸责任上可谓“劣迹斑斑”,也有人为它打掩护。美国总统拜登抵达特拉维夫后,一改之前对以色列的警告态度,大言不惭地将加沙医院遇袭的责任归咎于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美国指责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炸毁加沙医院的逻辑,宛如美国之前指责俄罗斯炸毁了“北溪”管道,又打算摧毁扎波罗热核电站。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捋下去,那么是否可以说9·11事件就是美国自导自演呢?美国和以色列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行为,不仅是把国际社会当“傻瓜”,还是对国际公义和人道主义极为可耻的挑衅。

如果之前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能用一句“报复哈马斯”掩盖过去,那么如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犯下了累累战争罪行。14日王毅外长在就巴以冲突的中方立场中说过,“以色列应停止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

“集体惩罚(collective punishment)”,翻译过来就是“连坐”,这是《日内瓦公约》中一项严重的战争罪指控,《公约》明确禁止将个人罪行牵连到对整个群体的惩罚。

这个法律术语上一次出现还是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宣布任何向犹太人提供帮助,或支持游击队反抗运动的平民都会遭受“连坐”。在德国占领波兰期间,游击队每杀死一名德国人,就会有100到400名波兰人遭到德军的报复性处决。

如今这个消失近80年的法律术语,又在国际社会出现了。在王毅外长表态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均谴责并呼吁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平民的“集体惩罚”。

“集体惩罚”,多么耳熟的术语

然而,以色列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还变本加厉。在袭击加沙医院前,以军战机还空袭了一组巴勒斯坦车队,要知道这些巴勒斯坦平民可是听从以色列军方的“号召”,从加沙北部撤离的,结果却成了以色列不分青红皂白的空袭目标。

如果国家或个人可以不讲人道和诚信,那他们和“低等动物”又有何区别?即使犹太人是“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但当年“受害者”却将“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和暴行”加诸到另一个民族身上的行为,已经国际社会所不耻。

从以色列宣布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到强制迁移巴勒斯坦平民,再到轰炸加沙医院……这一幕幕惨无人道的暴行都被国际舆论看在眼里。世卫组织发言人贾萨瑞维奇说,那些躺在医院的伤患根本无法按照以色列的要求撤离,“搬动这些人犹如执行死刑,要求卫生人员这样做远超麻木不仁。”

但那些从主观或客观上无法撤离的平民,就应该被以军当做“敌对目标”清除掉吗?难道有了美国的“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就有权力对医护人员“动手”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小弟乱来、大哥背锅。如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说是美国的战略负资产,但美国又无法甩下这个“包袱”,这不仅因为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打造的“民主样本”,还因为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犹太财团和游说集团。

美国对以色列的扶植和支持,始于二战结束后,被战争重创的英国无力维持西方世界在中东的战略平衡,这个话语权只能交给美国掌控,由此美苏两国在中东地区展开了长达46年的影响力之争。

肯尼迪与本-古理安

然而即使在冷战期间,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上台之际就着手研究核武器,但遭到秉持核不扩散政策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反对,双方矛盾激化程度一度让以色列担忧美军会突袭抢夺以色列核设施。

最终敞篷车上的一声枪响带走了以色列的担忧,虽然此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默许了以色列拥核,但两国大大小小的摩擦从来没断过。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考虑过“抛弃”以色列,奥巴马和希拉里策划阿拉伯之春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中东建立“民主化伊斯兰国家”,使其在对外立场上自然亲近美国,如此一来美国就能从中东地区抽身,专心转向亚太地区对付中国。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阿拉伯之春的失败让美国又不得不保住以色列这个仅剩的“民主样本”和战略核心,然而就像当年肯尼迪反对本-古里安研究核武器一样,极右翼利库德集团出身的内塔尼亚胡让秉持“价值观外交”的拜登极为头疼。

阿拉伯之春席卷阿拉伯和中东地区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以色列与美国的利益不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妄图在巴勒斯坦乃至中东地区建立“大以色列国”,而美国的战略诉求却是维持中东势力平衡。

这次拜登在出访以色列就警告过内塔尼亚胡“不要走得太远”,但加沙医院血淋淋的现场证明,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没有将拜登的警告听进去,他们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就是摸准了现在美国无法承受起失去以色列的代价,如果失去以色列这个“钉子”也就意味着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将全面崩盘。

所以,当得知加沙医院遇袭,死者不计其数后,拜登连夜搭乘飞机抵达以色列——早在拜登动身前,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等美国高级官员早已抵达以色列,但很明显,这帮美国高官没能震慑住犹太复国主义者,最终只能让拜登这个年逾八旬的老头千里迢迢跑一趟了。

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拜登还是选择了后者,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将彻底失去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此前沙特已经宣布无限期冻结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谈判,加沙医院遇袭后,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做出明确表态:约旦国王侯赛因、埃及总统塞西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拒绝与拜登会晤,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四方会谈也被取消。

眼看着引起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怒火后,拜登才假惺惺地宣布美国将调查这起袭击事件,但美国与以色列在医院遇袭后的种种作为,已经让这起惨剧的幕后凶手不言自明。

最乐的是,爱尔兰裔的拜登又说自己是犹太人

拜登所谓的“调查”就像之前他宣布要彻查是谁炸了“北溪”天然气管道一样,哪怕欧洲各国都清楚真凶是谁,但有一个欧洲国家领导人敢公开指控是美国炸毁了“北溪”管道吗?最终这起事件还不是被西方媒体一致推到了乌克兰头上。

如今的以色列和2003年美国用一袋“洗衣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一样,在综合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美国和以色列对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所作所为完全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者说他们也更倾向于“先动手后再找理由”。

在这一点上,美国和以色列颇有当年纳粹德国和日本的“遗风”:这两个法西斯国家在发动战争前就伪造好了“侵略证据”。

拜登在以色列呆了一天又走了

17日白宫在声明中表示,拜登对加沙医院爆炸中丧生的无辜生命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期待很快与阿拉伯领导人进行面对面磋商”

然而在等了一天后,拜登终究没能见到阿拉伯国家领导人,18日他匆匆结束了访问以色列的行程,搭乘专机回国。在临行前,拜登又如上次一样警告以色列,“不要犯美国在9·11事件后的错误”,因为“哈马斯并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

对于拜登这一表态有两种解读:其一,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会刺激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掀起新一轮针对西方国家的恐袭行动;其二则是拜登暗示以色列如果入侵加沙地区,就会像美国一样深陷反恐战争中。

但无论哪种解读,都可以视为拜登对以色列的第二次警告。可问题是: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利库德右翼集团会听吗?如果犹太复国主义者将拜登警告听进去了,加沙医院遇袭的惨剧也就不会发生了。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