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端午亦“诗节” 正文

端午亦“诗节”

[综合] 时间:2024-04-27 20:19: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0次

原标题:端午亦“诗节”

端午节,诗节中国人很看重。端午亦因为,诗节它有独特的端午亦民族文化特质,传统的诗节人文民俗,千年传承,端午亦弘扬了民族精神。诗节有人说,端午亦端午节是诗节“诗节”,因为民间广泛认为,端午亦它最初形成的诗节意义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千秋诗祖”成了端午歌咏的端午亦主题。在华夏诗歌史上,诗节无数文人墨客在端午节里吟古颂今,端午亦大多离不开诗人屈原。诗节想到端午就会想到屈原,想到屈原诗情的酣畅淋漓。所以说,谓端午为“诗节”是顺理成章的。

历代文化名人吟咏端午的诗文非常多,而且常写到屈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些诗歌是对屈子的缅怀凭吊,表达了他们共同的诗文情绪;这些诗作张扬美好人性,敬重屈原崇高的人格操守,并形成中国人共通的人文理想和优秀的民族气节。

说端午是“诗节”,是因为写端午的诗歌题材包罗万象,佳作精彩纷呈,关于龙舟竞渡的描写就有许多神来之笔。比如,“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比如,“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还有,“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球。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

端午还有“草节”之名,是因为端午风俗与草息息相关,而且写草叶的端午诗也非常多。首先,端午节有很多与草相关的习俗,其中有“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做香草袋”“吃草叶粽子”,更为广泛的是在门楣、门环和屋檐下悬插“五瑞”——就是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五种草或花,合称“五瑞”,旧俗也称“合五”。悬挂之,一是用以招回屈原之魂,二是挂起这些草药可以防疫保健,驱瘟辟邪。

说端午是“草节”绝非空穴来风。有诗写道:“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写艾草之香、端午之情,那草在端午可谓是主角,有民俗意义,也有人文意义,成为传统。潮州人有《端午》诗:“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可见,“吃粽插艾”不仅是民俗,且有诗情画意,弥漫人间烟火的节日气象。早年读过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写艾写粽的诗文之美透过千年风雨让人心生亲切感。抗战初期,著名作家老舍也写下一首《七律》:“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诗中的风雨、村童、蓑笠、草堂、豆味香,表现出淡泊雅兴的诗草情趣,诗人之心,以苦为乐,至真至诚,散发着浓淡相宜的草叶芬芳。

在我国民间,吃粽子习俗早在唐代已很盛行,宋代更进了一步,当时有一种艾香粽子,“以艾叶浸米裹之”,多了香味。因此有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不仅在市井闹市吃粽,在偏僻水畔也一样粽香弥漫,醉人心田。

“端午风情日,人世话沧桑。”其实,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在我国民间有20多个: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女儿节等。端午节的来历和它的成因也是众说纷纭,有屈原说、涛神说、龙节说、恶日说、夏至说。因此,有人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或者“艾草节”也就不足为奇。端午节,持有诗性风范、草叶灵性,让“诗节”与“草节”相得益彰,滋生亘古永恒的端午好时光。(■鲍安顺)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